huangxing

http://data.library.sh.cn/entity/person/8a8p8s9l3flkw4wi an entity of type: Person

同盟会 
华兴会 
《游学译编》杂志 
黄兴由长沙湘水校宏文学院 
湖南游学译编  游学译编  黄克强先生全集  黄留守书牍  黄兴集 
1685 
黄兴 
黄兴 
黃興 
黄兴 
黃興 
huangxing 
1898年入两湖书院,接触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1902年赴日本留学,和杨笃生等创办《游学译编》,次年参加拒俄义勇队和军国民教育会。1904年2月和陈天华、宋教仁在长沙成立华兴会,任会长。同年策划长沙起义未成,逃亡日本。1905年与孙中山筹划成立中国同盟会,参加起草会章,被选为执行部庶务,居协理地位。1907年起,先后参与或指挥钦州,防城起义,镇南关(今友谊关)起义,铁州、廉州、上思起义,和广州新军起义。1911年4月与赵声领导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亲率敢死队进攻总督署失败后去香港。支持朱教仁,谭人凤等在上海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武昌起义后,被推为革命军总司令,在汉口,汉阳与清军作战。后去上海,被各省都督府代表会议先后推为大元帅与副元帅代行大元帅职权,均未赴任。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陆军总长兼参谋总长。在南北议和中,认为只要袁世凯赞成共和,即可选为大总统。临时政府北迁后,任南京留守府留守。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被推为理事。1913年二次革命时在南京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失败后流亡日本。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因与孙意见不合,拒绝加入。不久,旅居美国,积极策动讨袁,与孙呼应。1916年回国,10月31日在上海病逝。遗著编为《黄兴集》。 
克强  杞园  竞武 
1898年入两湖书院,接触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1902年赴日本留学,和杨笃生等创办《游学译编》,次年参加拒俄义勇队和军国民教育会。1904年2月和陈天华、宋教仁在长沙成立华兴会,任会长。同年策划长沙起义未成,逃亡日本。1905年与孙中山筹划成立中国同盟会,参加起草会章,被选为执行部庶务,居协理地位。1907年起,先后参与或指挥钦州,防城起义,镇南关(今友谊关)起义,铁州、廉州、上思起义,和广州新军起义。1911年4月与赵声领导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亲率敢死队进攻总督署失败后去香港。支持朱教仁,谭人凤等在上海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武昌起义后,被推为革命军总司令,在汉口,汉阳与清军作战。后去上海,被各省都督府代表会议先后推为大元帅与副元帅代行大元帅职权,均未赴任。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陆军总长兼参谋总长。在南北议和中,认为只要袁世凯赞成共和,即可选为大总统。临时政府北迁后,任南京留守府留守。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被推为理事。1913年二次革命时在南京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失败后流亡日本。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因与孙意见不合,拒绝加入。不久,旅居美国,积极策动讨袁,与孙呼应。1916年回国,10月31日在上海病逝。遗着编为《黄兴集》。 
原名轸,字廑午,号克强。湖南长沙人。1898年入武昌两湖书院学习,开始接触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并受其影响。1902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速成师范科。曾参与创办《湖南游学译编》杂志,组织拒俄义勇队。1904年在长沙与宋教仁等发起成立华兴会,任会长。曾谋划发动长沙起义,事泄后亡命日本。1905年7月,与孙中山等发起成立中国同盟会,任执行部庶务,是同盟会内仅次于孙中山的领导人。1907年至1911年,先后组织领导了广西钦州、防城起义,云南镇南关起义,广西钦廉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广州黄花岗起义等,但均未成功。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迅即由上海赶往汉口,任战时总司令,率起义民军与清军奋战于汉口、汉阳。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任陆军总长,后政府北迁,改任南京留守府留守,主持南方革命军队的整编。1913年参加反袁“二次革命”,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失败后再度流亡日本。因组织中华革命党问题与孙中山意见不合,拒绝参加。1914年夏去美国,参与组织欧事研究会,继续从事反袁革命活动。1916年返回上海,与孙中山和好如初。同年10月31日,病逝于上海。(来源:《中国近现代名人辞典》) 
湖南善化(今长沙)人。原名轸,字廑午,号杞园,又号克强。1898年入两湖书院,接触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1902年赴日本留学,和杨笃生等创办《游学译编》,次年参加拒俄义勇队和军国民教育会。1904年2月和陈天华、宋教仁在长沙成立华兴会,任会长。同年策划长沙起义未成,逃亡日本。1905年与孙中山筹划成立中国同盟会,参加起草会章,被选为执行部庶务,居协理地位。1907年起,先后参与或指挥钦州、防城起义,镇南关(今友谊关)起义,钦州、廉州、上思起义,和广州新军起义。1911年4月与赵声领导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亲率敢死队进攻总督署失败后去香港。支持宋教仁、谭人凤等在上海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武昌起义后,被推为革命军总司令,在汉口、汉阳与清军作战。后去上海,被各省都督府代表会议先后推为大元帅与副元帅代行大元帅职权,均未赴任。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陆军总长兼参谋总长。在南北议和中,认为只要袁世凯赞成共和,即可选为大总统。临时政府北迁后,任南京留守府留守。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被推为理事。1913年二次革命时在南京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失败后流亡日本。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因与孙意见不合,拒绝加入。不久,旅居美国,积极策动讨袁,与孙呼应。1916年回国,10月31日在上海病逝。遗著编为《黄兴集》。(来源:《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 
湖南善化(今长沙)人。原名仁牧,一名轸(署见《游学译编》),字杞园,又字厪(廑)午、堇午、廑吾、堇坞、庆午、庆武(曾见称于鄂督张之洞悬赏缉党札文)、近午(曾见称于湘抚岑春蓂奏获革命党刘道一电文),别作经武、静坞、琴五、竞武,改名兴(1904年长沙起义事泄,避祸上海,临行,黄吉亭牧师送至上船,秘嘱抵沪后即来电,只拍一“兴”字,便知安抵无恙。自此改名黄兴,取字克强),改字克强(情见上。台湾有《黄克强先生全集》),别署生涯一卷书斋主人,化名张守正(号愚臣)(1905年11月离日去港,用此化名潜入桂林郭人漳营,劝说郭参加革命,未果仍返日。与刘敬庵通信曾署用)、张中正(在湖南时,曾化装为和尚,结识齐白石,自名张中正。遂被人称为张和尚)、李有庆、李寿芝、李经田,又有日本名冈本、今村长藏,职称黄留守(南京临时政府撤销后,设南京留守府,任留守,故称。有《黄留守书牍》)。辛亥革命领袖之一,与孙中山并称为“孙黄”。初就读于城南书院,后以成绩优异被保送入武昌两湖书院。1902年为张之洞派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科。与杨笃生等创办《游学译编》,参加拒俄运动。次年回国。从事反清革命,与蔡锷、陈天华等成立华兴会,任会长,谋在长沙起义,未发事泄。1905年由上海走日本,与孙中山共组中国革命同盟会,被推为执行部庶务,居协理地位(孙为总理)。自后奔走南北,为同盟会多次武装起义主要领导之一。1911年在香港组织领导起义的总机关统筹部,任部长,发动广州起义。武昌起义,任战时总司令。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陆军总长。临时政府北迁后,任南京留守府留守。“二次革命”,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失败后至日本,后旅美。1916年回国,病逝于沪。生前也为南社社友。有《黄兴集》及上例。父炳昆。有五子三女。子媳兴亚(1891—1972),1955年为上海文史馆馆员。(来源:《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 
辛亥革命领袖之一,武昌起义任战时总司令。原名轸,字克强、杞园等。湖南善化(今长沙)人。有《黄留守书牍》、《黄兴集》等。(来源:“国图规范档:000221140”) 
黄兴(1874年10月25日-1916年10月31日),原名轸,改名兴,字克强,一字廑午,号庆午、竞武,曾用名李有庆、张守正、冈本、今村长藏。湖南省长沙府善化县高塘乡(今长沙县黄兴镇凉塘)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的创建者之一。黄兴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先驱和领袖,以字克强闻名当时,与孙中山常被时人以“孙黄”并称。 1874年10月25日,黄兴在长沙市郊的一个地主家庭诞生。1896年,考中秀才。1898年,黄兴由长沙湘水校经堂新生,被保送到武昌两湖书院深造。1902年春,赴日本东京宏文学院速成师范科留学,是这批留学生中唯一的湘籍学生。抵日后,他很快就被留学生界蓬勃兴起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所吸引。同年12月,他与杨笃生、樊锥、蔡锷等创办了《游学译编》杂志,以翻译为主,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革命历史,宣传民主革命和民族独立。1903年,黄兴回国,邀陈天华、张继、刘揆一、宋教仁、章士钊等人秘密集会,商定创立华兴会,被推举为会长。1905年,在日本结识孙中山,大力支持孙筹组革命组织同盟会,成为会中仅次于孙的领袖。 1911年4月27日下午五时三十分,黄兴率领林觉民、方声洞等敢死队100余人攻打总督衙门,广州起义爆发。黄兴作为这次起义的总指挥,在国内和旅居国外的华侨中,赢得了崇高的声望。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黄兴于28日作为革命军战时总司令赶到武汉,率民军与清军奋战。12月1日,黄兴在上海的各省代表举行会议被公举为大元帅,负责组织临时政府。因黎元洪反对,于是各省代表会改举黎元洪为大元帅,黄兴为副元帅并代大元帅职权。1913年7月,孙中山兴师讨袁,二次革命爆发。失败后,与孙中山和国民党许多骨干分子再次流亡日本。由于长期为革命事业而奔波,积劳成疾,1916年10月10日,黄兴因胃出血入院,10月31日,因病在上海去世,时年仅42岁。孙中山亲自主持治丧活动。次年4月15日国葬黄兴于长沙岳麓山云麓峰下小月亮坪。(来源:《上海年华》) 
上海年华 
国图规范档 
cbdb 
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 
中国近现代名人辞典 
1864 
1874.10.25 
廑午 
1916 
1916.10.31 
男 

blank nodes

1893 
1893年,入长沙城南书院读书。 
1916-10-31 
1916年10月31日,最终因食道与胃静脉屈张破裂出血,在上海去世,时年仅42岁。 
1903-06 
1903年6月,回国抵上海,开始使用黄兴的名字。创立兴中会,被推为会长。随后联络会党,仪定于次年秋乘慈禧过70岁生日时在长沙起义。事泄,逃亡日本。 
1902 
1902年春,被湖广总督张之洞选送,赴日本东京宏文学院速成师范科留学。6月,黄兴抵达东京。 
1896 
1896年,中秀才。 
1911-10-10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黄兴于28日赶到武汉,作为革命军战时总司令,率民军在汉阳前线与清军奋战二十余日。 
1907 
1907年至越南河内,先后参与或指挥了钦州、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州、廉州、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都遭失败。 
1913-07 
1913年7月,孙中山兴师讨袁,二次革命爆发。 
1916-10-10 
1916年10月10日,因胃出血入院。 
1905 
1905年,黄兴在日本结识孙中山,大力支持孙筹组革命组织同盟会,成为会中仅次于孙的领袖,随后即将主要精力放在发展革命分子、组织武装起义。 
1911-01-18 
1911年1月18日,黄兴返抵香港,主持广州起义筹备工作。 
1874-10-25 
1874年10月25日,诞生于湖南善化(今长沙)县龙喜乡凉塘。 
1914 
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将国民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入党时按指印,宣誓服从孙中山的命令。黄兴同孙组党意见不合,拒绝加入。1914年7月抵达美国。 
1913-07-14 
1913年7月14日,黄兴由上海至南京,强迫江苏都督程德全宣布独立,黄兴被推为江苏讨袁军总司令。失败后,再度流亡日本。 
1898 
1898年,保送武昌两湖书院深造。 
1905-8 
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6-07 
1916年7月回到上海,同孙中山恢复了往日的亲密关系。 
1913-03 
1913年3月,袁世凯派人暗杀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孙中山主张立即兴师讨袁,黄兴以南方各省内部不统一,军队力薄,对讨袁缺乏信心,主张法律解决。 
1909 
1909年秋,受孙中山委派,到香港成立同盟会南方支部,策划广州新军起义。 
1911-12-01 
1911年12月1日,黄兴由武昌返抵上海。次日,江浙联军即攻下南京。在上海的各省代表举行会议,决定临时政府暂设南京,公举黄兴为大元帅,负责组织临时政府。 
1917-04-15 
1917年4月15日,国葬于长沙岳麓山云麓峰下小月亮坪。 

data from the linked data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