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电影
http://data.library.sh.cn/dy/resource/magazine/h6xk0bbyi57u8x0v an entity of type: Magazine
月刊。16开本。1934年6月5日创刊于上海。1935年4月出至第八期后暂告停刊,宗惟赓、龚天衣主编,时代图书公司出版,张光宇发行。1935年10年25日复刊,1937年7月25日出至第二年八月号(第三卷第八期)后停刊,包可华主编,章仲梅发行,后又改由席与群编辑发行,钱伯明任助理。前后共出27期。撰稿人有郭柏霖、黄嘉谟、沈从善、顾孤歌、尘无、徐心芹、张若谷、范寄病等。
该刊印刷优良,为时代图书公司的“五大定期刊物”之一(另外四种为《万象》、《时代》、《论语》和《时代漫画》),其态度和编辑方针,可概括为“三句简单干脆的话:平凡的事件我们不记,拍马或诅咒的话我们不说,非《时代电影》独家所有的照片我们不刊”(编者《梦见剪刀之日》,第一期)。主要刊登电影理论、批评、新闻、图片、小说,中外电影介绍,影坛轶闻趣事,明星小史,电影歌曲谱等。该刊聚集了一批颇具实力的撰稿人,郭柏霖重在引入国外先进的电影理论,黄嘉谟主要介绍欧美的影业影人,沈从善、顾孤歌以记述影人见长,尘无则工于影界批评,徐心芹、张若谷熟悉影坛的交游掌故,范寄病对国内外影界新闻颇为灵通。刊载文章按其内容大致可分为:电影理论类,如《电影与艺术教育》、《新电影美学的方法论》、《电影艺术的视觉性格》、《记录电影浅说》、《电影教育论》等;电影技术类,如《声片的编辑技巧》、《影像与音的自由构造》、《光调与音调》等;电影杂谈类,如《电影宣传杂谭》、《关于影评及其他》、《银弦散唱》、《银色杂笔》、《银弦小唱》、《创设中国电影图书馆建设》等;电影史料类,如《六十天来之十六部国片》、《一年来之中国电影界》、《中国电影本事》、《明星技术歌舞团的产生》、《一九三六年度英国影业新片之阵容》、《关于上海影戏院的掌故》等;影人记述类,如《记龚家龙》、《阮玲玉的轮廓画》、《宣景琳的回忆》、《朱秋痕的一生》、《贾波林与韩兰根》、《叶娟娟的一生》、《瑙玛希拉奋斗史》、《俄尔特狄士奈》等;国内电影问题讨论方面有《今后中国电影剧本应有的趋势》、《国产电影业的展望》、《中国电影阵容总检阅》、《中国电影的材料问题》等;国外影业叙述方面有《阿比西尼亚的电影业》、《法国的电影检查》、《法兰西的电影》、《好莱坞琐谈》、《粉红色的好莱坞》、《环游全球观影记》、《英国影片在美国》、《英国影业一瞥》等。此外,该刊还曾邀得不少知名影人的特稿,仅第一卷第六期的“电影从业员专号”就刊出了孙瑜的《摄制〈大路〉的动机》、程步高的《〈自由万岁〉观后》、沈西苓的《世界名导演印象记》、史东山的《到日本去》、费穆的《略谈“空气”》、方沛霖的《布景设计》、胡萍的《水银灯下》、王莹的《东岛旅程随笔之一——秋的祭礼》、梅熹的《一年》、朱秋痕的《三年来扮演烂漫角色的印象》等丰富文章。此外如孙瑜的《电影的人物描写》、许幸之的《电影导演的资格》、唐纳的《目前中国电影的几个倾向》、胡萍的《在风雨里》、陶金的《一天的生活》等也都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该刊的常设栏目有报道影界快讯的“帐目公开”(后改为“电影大事记”),以及解答读者疑问的“时代电影信箱”。该刊的另一大特色是图片非常丰富,除以相当版面刊登张进德、陈耀庭、陈嘉震、何佐明、吴印咸、李世芳、郎静山、席与群等著名摄影师所摄明星近影外,还刊登国内外新片剧照,以及汪子美、叶浅予、鲁少飞等人创作的电影漫画,并曾图文并茂地报道了卓别林、黄柳霜、华纳夏伦、中国旅行剧团等影人、团体的访沪,及好莱坞影片《大地》在沪的摄制。总的说来,该刊在前两任主编的主持下显得风格较为统一,图片精美,兼顾中外,理论和娱乐并重,所载文章无论是内容还是选题深度都要高于同类期刊,席与群接手之后,电影杂谈和影坛花絮逸闻的记述变得更多。
该刊印刷优良,为时代图书公司的“五大定期刊物”之一(另外四种为《万象》、《时代》、《论语》和《时代漫画》),其态度和编辑方针,可概括为“三句简单干脆的话:平凡的事件我们不记,拍马或诅咒的话我们不说,非《时代电影》独家所有的照片我们不刊”(编者《梦见剪刀之日》,第一期)。主要刊登电影理论、批评、新闻、图片、小说,中外电影介绍,影坛轶闻趣事,明星小史,电影歌曲谱等。该刊聚集了一批颇具实力的撰稿人,郭柏霖重在引入国外先进的电影理论,黄嘉谟主要介绍欧美的影业影人,沈从善、顾孤歌以记述影人见长,尘无则工于影界批评,徐心芹、张若谷熟悉影坛的交游掌故,范寄病对国内外影界新闻颇为灵通。刊载文章按其内容大致可分为:电影理论类,如《电影与艺术教育》、《新电影美学的方法论》、《电影艺术的视觉性格》、《记录电影浅说》、《电影教育论》等;电影技术类,如《声片的编辑技巧》、《影像与音的自由构造》、《光调与音调》等;电影杂谈类,如《电影宣传杂谭》、《关于影评及其他》、《银弦散唱》、《银色杂笔》、《银弦小唱》、《创设中国电影图书馆建设》等;电影史料类,如《六十天来之十六部国片》、《一年来之中国电影界》、《中国电影本事》、《明星技术歌舞团的产生》、《一九三六年度英国影业新片之阵容》、《关于上海影戏院的掌故》等;影人记述类,如《记龚家龙》、《阮玲玉的轮廓画》、《宣景琳的回忆》、《朱秋痕的一生》、《贾波林与韩兰根》、《叶娟娟的一生》、《瑙玛希拉奋斗史》、《俄尔特狄士奈》等;国内电影问题讨论方面有《今后中国电影剧本应有的趋势》、《国产电影业的展望》、《中国电影阵容总检阅》、《中国电影的材料问题》等;国外影业叙述方面有《阿比西尼亚的电影业》、《法国的电影检查》、《法兰西的电影》、《好莱坞琐谈》、《粉红色的好莱坞》、《环游全球观影记》、《英国影片在美国》、《英国影业一瞥》等。此外,该刊还曾邀得不少知名影人的特稿,仅第一卷第六期的“电影从业员专号”就刊出了孙瑜的《摄制〈大路〉的动机》、程步高的《〈自由万岁〉观后》、沈西苓的《世界名导演印象记》、史东山的《到日本去》、费穆的《略谈“空气”》、方沛霖的《布景设计》、胡萍的《水银灯下》、王莹的《东岛旅程随笔之一——秋的祭礼》、梅熹的《一年》、朱秋痕的《三年来扮演烂漫角色的印象》等丰富文章。此外如孙瑜的《电影的人物描写》、许幸之的《电影导演的资格》、唐纳的《目前中国电影的几个倾向》、胡萍的《在风雨里》、陶金的《一天的生活》等也都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该刊的常设栏目有报道影界快讯的“帐目公开”(后改为“电影大事记”),以及解答读者疑问的“时代电影信箱”。该刊的另一大特色是图片非常丰富,除以相当版面刊登张进德、陈耀庭、陈嘉震、何佐明、吴印咸、李世芳、郎静山、席与群等著名摄影师所摄明星近影外,还刊登国内外新片剧照,以及汪子美、叶浅予、鲁少飞等人创作的电影漫画,并曾图文并茂地报道了卓别林、黄柳霜、华纳夏伦、中国旅行剧团等影人、团体的访沪,及好莱坞影片《大地》在沪的摄制。总的说来,该刊在前两任主编的主持下显得风格较为统一,图片精美,兼顾中外,理论和娱乐并重,所载文章无论是内容还是选题深度都要高于同类期刊,席与群接手之后,电影杂谈和影坛花絮逸闻的记述变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