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故居
http://data.library.sh.cn/entity/architecture/if3k5yb021u3c4vd an entity of type: Architecture
巴金故居
武康路113号
1923年建造,原房主为英国人毛特·宝林·海(Maud Pauline Hay)。由一栋主楼、两栋小辅楼和一个花园组成,总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左右。主楼是一座花园住宅,假三层,细卵石墙面,装饰简洁。南立面底层为敞廊,上为跌檐式山墙;北立面入口设带券心石的半圆形拱券。原房主返国后由其代理人、丹麦人史宾伯(A.Springborg)照看这处房产。1949年前曾为苏联驻华商务代表处和影片出品协会使用。1950年至1954年左右,上海市委干部李研吾、刘坦、李干辉等都曾在此居住。1955年9月,巴金一家自霞飞路霞飞坊(今淮海中路淮海坊)59号迁居武康路,定居于此长达半个世纪,并在此创作了《随想录》等传世著作。2011年7月作为巴金故居纪念馆进行全面修缮。2011年12月1日,巴金故居纪念馆举行修缮工程竣工仪式并正式开馆,对公众免费开放。
113号
1923
3层,占地面积1484平方米,建筑面积508平方米
blank nodes
1923
1923年,始建,原房主为英国人毛特宝林海。
1948
1948年,改建,原房主返国后由丹麦人史宾伯照看这处房产。
1950
1950-1955年,作为苏联商务代表处。
1955
1955
1955年,史宾伯经手租于上海作家协会上海分会。
1955
1955年9月,巴金一家迁入,并定居于此,《随想录》等诸多重要作品都在此创作。
1955
1955年10月9日,巴金在寓所街道来上海访问的法国作家萨特和德·波伏瓦。
1974
1974年,沈从文来看望历经劫难的巴金,两人坐在一楼的走廊上促膝长谈。
1975
1975年8月,巴金将萧珊的骨灰盒从龙华火葬场接回寓所,安防在卧室里。
1978
1978年1月10日,摄影师祁鸣记录下柯灵、王西彦、张乐平、孔罗荪、师陀与巴金相聚在二楼书房相谈甚欢的瞬间,照片随后被命名为《劫后的笑声》,被全国各地报刊多次转载,引起极大反响。
1978
1978年,巴金开始写作《随想录》。
1980
1980年1月22日,杨振宁访问巴金。
1983
1983年,张光年从北京来探望病中的巴金,两人就文艺界的情况交换意见,畅谈中国文学的发展道路。
1984
1984年11月13日,巴金会见法国总统密特朗及其夫人。
1985
1985年10月2日,上海市党政领导人芮杏文、江泽民看望巴金。
1986
1986年10月21日,鲁迅之子周海婴看望巴金。
1999
1999年9月23日,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2007
2007年12月13日,上海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决定正式启动巴金故居纪念馆筹建工作。
2008
2008年12月14日,被徐汇区政府公布为徐汇区文物保护单位。
2011
2011年初,巴金的家人陆续搬离。
2011
2011年7月,徐房建筑实业公司以“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故居进行全面修缮。
2011
2011年12月1日,举行修缮工程竣工仪式,正式开馆。
2011
2011年12月2日,对公众试行开放。
2012
2012年5月1日,正式对公众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