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ying

http://data.library.sh.cn/entity/person/a2nfbcfgo2tz791u an entity of type: Person

A000311 
中共中央华东局  《救亡日报》  《文献》杂志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全国文联  中共大连市委  《太阳月刊》  太阳社  华中文协  华北文联  天津市文化 
梅兰芳 
不夜城 
五姊妹 
时代的儿女 
明星月报 
明末遗恨 
春风秋雨 
洪宣娇 
白烟 
革命的故事 
大众文艺 
文献 
民间文学 
义 
白华 
万象 
光明 
丰年 
古今 
中华日报 
中外日报 
拓荒者 
敌后日记 
新知识 
日出之前 
李闯王 
江淮文化 
桃花源 
民权素 
牛郎织女 
碧血花 
申报·自由谈 
中国近代出版史料 
庚子联军战役中的<老残游记>作者刘铁云 
劳动界 
一条鞭痕 
夜航集 
大晚报·火炬 
中国新文坛秘录 
中国新文学运动史料 
中法战争文学集 
太阳月刊 
国难小说丛话 
阿英文集 
我们月刊 
救亡日报 
救亡时报 
文学月报 
文汇报·世纪风 
文艺新闻 
新文艺描写辞典 
明人日记随笔选 
晚清小说史 
晚清文学丛钞 
杨娥传 
每日译报 
流离 
海国英雄 
海风周报 
灰色之家 
现代名家随笔丛选 
现代文艺研究 
甲午战争书录 
盐阜日报 
群莺乱飞 
痛史 
荒土 
离骚 
转变后的鲁迅 
辛亥革命书征 
辛亥革命书征·杂志录 
阿英散文选 
解放画报 
青年作家ABC 
高尔基印象记 
鸦片战争文学集 
小说闲谈 
晚清文学丛抄 
暴风雨的前夜 
玛露莎 
诗人杜甫 
饿人与饥鹰 
阿英 
阿英 
阿英 
阿英 
aying 
剧作家,文艺批评家 
原名钱德富,又名钱杏邨.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剧作家,文艺批评家.少年时在家乡读书,青年时参加过五四运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与蒋光慈等人组织太阳社,编辑《太阳月刊》,《海风周报》.1930年加入"左联",曾任常委,又任中国左翼文化同盟常委.孤岛时期与郭沫若,夏衍创办《救亡时报》,主编《文献》杂志.解放战争期间,先后任华中文协常委,华东局文委书记,大连市文委书记.解放后任天津市文化局长,天津文联主席,兼任《民间文学》主编."文革"受迫害.1977年逝世.一生著述,包括小说,戏剧,散文,诗歌,杂文,文评,古籍校点等共有160余种.在中国晚清小说研究领域中,阿英是最重要的开拓者之一.所著《晚清小说史》是中国第一部晚清断代小说史. 
安徽芜湖人。原名钱德富、钱杏邨,笔名张若英等。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全总宣传部工作。1927年与蒋光慈等组织太阳社,出版《太阳月刊》。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被选为常委。抗日战争爆发后,从事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任《救亡日报》主编。1941年举家赴苏北抗日根据地,先后在新四军军部等处工作。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华东局文委书记、大连市文委书记。建国后,任天津市文化局长、华北文联主席、全国文联副秘书长、中国作协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1977年6月17日病逝。主要著作编为《阿英文集》、《阿英散文选》等。(来源:《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 
原名钱杏邨,笔名张若英。安徽芜湖人。作家。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与组织太阳社,编辑《太阳月刊》。1930年任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常委和文总常委。抗日战争时期,在上海主编《救亡日报》和《文献》杂志。1941年到苏北抗日根据地,投身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工作。主编《江淮文化》和《新知识》杂志,主持《盐阜日报》副刊,改编历史剧《李闯王》。1945年任华中文协常委。1946年任中共中央华东局文委书记。1947年任中共大连市委文委书记。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天津市文化局长,华北文联主席,全国文联副秘书长。著有《敌后日记》。1977年6月17日在北京病逝。(来源:《中国近现代名人辞典》) 
安徽芜湖人。原名钱德富,又名钱德赋,改名钱杏邨(早期撰文常署,见1920《解放画报》、《劳动界》。后见《太阳月刊》、《海风周报》、《大众文艺》等。著《一条鞭痕》、《荒土》亦署),笔名丁君吾(三十年代与郑伯奇、夏衍写电影剧本《时代的儿女》署名,载于《明星月报》)、王英(编校《明人日记随笔选》用。1935南强书局)、王益岑(见1915《中外日报》)、无心、方英(见1931、1932《文艺新闻》、《文学月报》等)、记者(见1930《拓荒者》)、亚鲁(见1929《海风周报》)、阮无名(著《中国新文坛秘录》、《现代名家随笔丛选》署)、刘西渭(1937年向李健吾借用编《离骚》)、牟殊(见1928《白华》半月刊)、沈宥(编剧本《日出之前》,即《群莺乱飞》用)、张凤吾、张於英(编《辛亥革命书征·杂志录》,载《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张若(?)、张若英(编《中国新文学运动史料》)、岛田(见1928《我们月刊》)、青农(见1933.11《申报·自由谈》)、若英(见《拓荒者》、《现代文艺研究》等刊)、若虚(见《拓荒者》)、残夫(编校《痛史》署名,1938风雨书屋。原作者我佛山人,即吴趼人)、徐衍存(著《灰色之家》,1932良友)、钱谦吾(编《新文艺描写辞典》、《转变后的鲁迅》等)、黄华(?)、黄锦涛(译《高尔基印象记》)、梅隐(见1915《中外日报》。又见《民权素》,备考)、婴(见1938.3.25、26、27《文汇报·世纪风》,题《庚子联军战役中的<老残游记>作者刘铁云》)、寒星(见1932.12《申报·自由谈》。后见《中华日报》,备考)、寒峰(见1936《光明》半月刊。有《甲午战争书录》)、寒峰居士(见1938《每日译报》)、普鲁士(?)、编者(见《拓荒者》)、魏如晦(著《洪宣娇》、《碧血花》等。又编《辛亥革命书征》,载1943《古今》。后改署张於英,见前)、魏育(见1934秋《大晚报·火炬》)、魏谋(见四十年代《万象》)、戴叔清(著《青年作家ABC》)、戴渭清(?)、鹰隼(见孤岛期间《文汇报·世纪风》,撰《国难小说丛话》)。著名文学史家、戏剧家。早年肄业于上海中华工业专校,投入“五四”运动从事反帝反封建宣传活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冬,与蒋光慈等发起组织太阳社,编辑《太阳月刊》、《海风周报》。后参加左联,任常委、又被选为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常委。抗战初期在沪主编《救亡日报》与《文献》杂志。1941年举家赴苏北抗日根据地,主编《江淮文化》等。胜利后,任华中建设大学文学院院长、华东局和大连市文委书记。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天津市文化局局长、华北文联主席、全国文联委员和副秘书长等职。有《阿英文集》、《鸦片战争文学集》、《中法战争文学集》、《晚清文学丛钞》等。1920年与戴淑贞结婚。1942年娶妻林莉。(来源:《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 
阿英(1900~1977)文学史家、戏剧家。原名钱德富,笔名钱杏邨、钱谦吾、张若英、阮无名、鹰隼、魏如晦、方英等,安徽芜湖人。1919年,到上海中华工业专门学校土木工程系读书,参加五四运动,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20回到家乡,成为当地群众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在他主编的《苍茫》杂志上发表文艺作品,撰写文艺理论批评文章。其《到民间去》一文,提出无论是社会革命还是文艺创作都要到民间去的主张。1926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转移到上海。1928年,与蒋光慈、孟超等组织革命文学团体太阳社,提出文学要适应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国革命的新形势的口号。期间出版了《现代中国文学作家》(泰东图书局1928年)、《作品论》(1929年)等文艺批评著作。编辑《太阳月刊》、《时代文艺》等杂志。1930年,参加筹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同年7月又被选为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常委。1932年,加入明星电影公司,参加左翼电影的领导工作,拍摄进步影片。期间,出版了《文艺批评集》(1930年)、《怎样研究新兴文学》(1930年)、《文艺与社会倾向》(1930年)、《现代中国女作家》(1931年)、《现代中国文学论》(合众书店1933年)、《小说闲谈》(1936年)、《海市集》(1936年)、《晚清小说史》(商务出版社1937年)等文艺评论集及文学史著作。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上海市文化界抗敌救亡协会机关报《救亡日报》主编及《文献》杂志主编;连续创作了激励民族气节的南明史剧《碧血花》、《海国英雄》、《杨娥传》等。先后在新四军军部、一师、三师从事文艺、新闻、统战等工作。主编杂志《新知识》、《江淮文化》及《盐阜日报》副刊。抗战胜利后,先后任中共中央华东局文委书记,大连市委文委书记。参加第一届文代会,任华东代表团团长。新中国建立后,继续进行中国文艺史、文化史的研究,特别是在编辑近代史料方面作出杰出贡献,出版了《中国年画发展史略》、《中国连环画史话》、《晚清文艺报刊述略》、《小说二谈》、《小说三谈》等。编有:《近百年国难文学大系》(新版改名为《中国近代反侵略文学集》)、《中国新文学运动史料》、《晚清戏曲小说目》、《晚清文学丛钞》、《红楼梦戏曲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卷》、《抗战独幕剧选》等。对中国近代、现代文学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史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出版,贡献卓著。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残酷的折磨和摧残。1977年因病去世。(来源:《上海年华》) 
原名钱德富,又名钱杏邨,笔名阿英、钱谦吾。安徽芜湖人。中共党员。肄业于上海中华工业专门学校土木工程系。1919年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历任上海学生联合会《日刊》编辑,武汉全国总工会宣传负责人,上海太阳社发起人,太阳社《太阳月刊》编辑,左联主席团成员、执委会常委,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常委,新四军新闻文化、统战工作主管,中共中央华东局文委书记,大连市文委书记,天津市文化局局长,中国文联副秘书长。与人合作改编、创作电影文学剧本《盐潮》、《时代的儿女》、《三姊妹》、《女儿经》均已拍摄发行;撰写论文《我们的陈诉,今后的批判》、《论中国电影文化运动》、《电影批评上的二元论倾向问题》、《向艺华公司当局进一言》,著有电影文学剧本《丰年》已拍摄发行,多幕话剧剧本《春风秋雨》、《桃花源》、《五姊妹》、《不夜城》、《碧血花》又名《明末遗恨》、《海国英雄》、《杨娥传》、《洪宣娇》、《牛郎织女》,历史剧剧本《李闯王》5幕,均已公演或发表,小说集《革命的故事》、《一条鞭痕》、《义塚》、《白烟》、《玛露莎》,诗集《暴风雨的前夜》、《饿人与饥鹰》、《荒土》,散文集《流离》、《灰色之家》、《夜航集》,专著《晚清小说史》、《小说闲谈》等,编有《晚清文学丛抄》9种,参与编写传记片《梅兰芳》和《诗人杜甫》。(来源:《中国戏剧家大辞典》) 
名人手稿 
国图规范档 
电影知识库 
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 
中国近现代名人辞典 
中国戏剧家大辞典 
1900 
1977.6.17 
男 

data from the linked data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