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oxingzhi

http://data.library.sh.cn/entity/person/gijd8cwhu69pozi6 an entity of type: Person

A000008 
中国人民救国会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中华教育改进社 
山海工学团 
晓庄学校 
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 
金陵大学文学系 
行知教育论文选集 
民主 
中国教育改造 
古庙敲钟录 
斋夫自由谈 
生活教育 
申报·自由谈 
行知书信 
行知诗歌集 
中国大众教育问题 
平民千字课 
安徽教育月刊 
新教育 
知行诗歌集 
留美学生季报 
知行书信 
陶行知先生纪念集 
金陵光学报 
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 
儿童科学丛书 
国难教育方案 
陶行知 
Tao Xingzhi 
陶行知 
taoxingzhi 
CBDB 
【weixiang】 
【未詳】 
【未详】 
教育家,民主革命家 
著名教育家,民主革命家,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原名文濬,后改名知行,最后改名行知.安徽歙县人.1910年入南京金陵大学文学系.1913年创办《金陵光学报》.次年以第一名毕业.后赴美留学,先入伊利诺斯大学学市政,获政治学硕士.后转哥伦比亚大学专攻教育,为杜威学生,获教育文监学位.1916年回国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长,教育专修科主任.后该校改称东南大学,仍任教育科主任.1920年后与留美回国学生在北京组织中华教育改进社,任总干事.后又与朱其慧,晏阳初等发起组织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编《平民千字课》,设平民读书处,大力开展平民教育.1926,起草发表《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1927年,与赵叔愚创办南京市试验乡村师范学校,任校长.1929年改名为晓庄学校.1930年学校遭封闭,陶行知逃往日本,1931年回到上海.不久着手普及科学教育,创办自然科学院,儿童科学通讯学校,编辑儿童科学丛书等.1932年在上海郊区创办业余学校山海工学团,后组织生活教育社,发行《生活教育》.1935年"一二·九"运动后, 参与发起和组织上海文化界抗日救国联合会,上海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成立国难教育会,任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会常委.1936年夏,出国参加世界新教育会议,访问欧美二十八国,宣传抗日救国.1938年回国,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在桂林成立生活教育社,任理事长.次年到四川合川创办育才学校.1945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被选为中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委.又和李公朴等创办社会大学并任校长.1946年春回上海,因脑溢血逝世.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知行书信》等. 
原名文濬。安徽歙县人。现代教育家。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文学系。后留学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曾获政治和教育硕士学位。1917年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长,东南大学系主任。1920年组织中华教育改进社,任总干事。1923年发起组织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推进平民教育运动。1927年在南京北郊创办晓庄师范。1930年该校被国民党政府查封后受到通缉,被迫亡命日本。1931年回国,翌年在上海创办生活教育社和山海工学团,提倡教育与实际结合,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1935年后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去英国出席第七届世界新教育年会。出国期间,因受“七君子事件”牵连,再次被国民党政府通缉。1939年归国后赴重庆,创办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曾帮助不少进步学生青年去解放区。1945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当选为中央常委。1946年7月病逝于上海。(来源:《中国近现代名人辞典》) 
安徽歙县人。原名文濬,后改名知行、行知。1914年赴美留学。1916年回国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长、系主任。后参加组织中华教育改进社、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从事平民教育和教育改良运动。1927年3月在南京郊外创办晓庄乡村师范学校,提出“生活即教育”等理论。1932年创办生活教育社及山海工学团。一二九运动后,在中国共产党影响下,宣传抗日,参加民主运动。先后创办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培育人才。1945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当选为中央委员兼民主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并主办《民主》周刊。1946年7月25日,病逝于上海。著有《中国教育改造》、《斋夫自由谈》、《中国大众教育问题》、《行知诗歌集》等。(来源:《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 
安徽歙县人。乳名和尚,原名文濬,改名知行(早年信仰王阳明“知行合一”之说而改。署见1917《留美学生季报》,后见《安徽教育月刊》、《新教育》等,均冠姓。另有《知行书信》、《知行诗歌集》),又改行知(后发现“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而改,并在1934《生活教育》第十一期上正式宣布改名。又自创“□”字作为笔名,□,念作行知行三个音),笔名□、不除庭草斋夫(见三十年代初《申报·自由谈》,著下例署名),又署斋夫(有《斋夫自由谈》)、何日平、何如(存疑,见《申报·自由谈》)。著名教育家。1910年入南京金陵大学文学系。1913年创办《金陵光学报》。明年以第一名毕业。后赴美留学,先入伊利诺斯大学学市政,获政治学硕士。后转哥伦比亚大学专攻教育,为杜威学生,获教育文监学位。1916年回国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长、教育专修科主任。后该校改称东南大学,仍任教育科主任。1920年后与留美回国学生在北京组织中华教育改进社,任总干事。后又与朱其慧、晏阳初等发起组织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编《平民千字课》,设平民读书处,大力开展平民教育。1926年,起草发表《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1927年,与赵叔愚创办南京市试验乡村师范学校,任校长,赵任院长。1929年改名为晓庄学校。1930年国民党当局借口校中有共产党活动,派兵捕杀师生,封闭学校,陶行知受到通缉,逃往日本。1931年回到上海。不久着手普及科学教育,创办自然科学院、儿童科学通讯学校,编辑儿童科学丛书等。1932年,在上海郊区创办业余学校山海工学团。后组织生活教育社,发行《生活教育》。1935年“一二·九”运动后,参与发起和组织上海文化界抗日救国联合会、上海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成立国难教育会,任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会常委。1936年夏,出国参加世界新教育会议,受该会委托任国民外交使节。先后访问欧美二十八国,宣传抗日救国。1938年回国。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在桂林成立生活教育社,任理事长。次年到四川合川创办育才学校。1945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被选为中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委。又和李公朴等创办社会大学,任校长。1946年春回上海。因脑溢血逝世。卒后有《陶行知先生纪念集》。著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行知教育论文选集》及上例等。夫人吴树琴。子陶宏。上海建有“陶行知纪念馆”。又有行知艺术师范,内有其塑像。(来源:《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 
中国人民教育家、民主革命家、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原名文jun,后改名知行,最后改名行知。安徽歙县人。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知行书信》等。(来源:“国图规范档:000124613”) 
近现代教育家。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毕业于金陵大学文学系。后留学美国,曾从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学习。回国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继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推动平民教育运动,最早注意到乡村教育问题。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为其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著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来源:《上图古籍数据库》) 
陶行知(1891-1946),生于徽州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一个贫寒的教师之家。6岁蒙馆,14岁入歙县基督教内地会所办的崇一学堂。 1910年靠教会资助入南京金陵大学文科。受辛亥革命影响,在校积极参加爱国活动,主编《金陵光》学报中文版,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1914年留学美国入伊利诺大学获政治硕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师从杜威。 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开始他富于创意而又充满艰辛的教育生涯。研究西方教育思想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论。他特别重视农村的教育,认为在3亿多农民中普及教育至关重要。 1921年底,与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主张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收回教育权利,推动教育改进。 1923年与晏阳初等人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后赴各地开办平民识字读书处和平民学校,推动平民教育运动。 1927年3月在南京北郊晓庄创办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学校,创办第一个乡村幼稚园燕子矶幼稚园。 1930年4月遭国民党通缉被迫流亡日本,崇尚科教救国的思想。 1931年回国开展教育普及工作,在上海创办自然学园、儿童科学通讯学校 ,主编《儿童科学丛书》等。1932年,他又创建了山海工学团,提出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将工场、学校、社会打成一片,进行军事训练、生产训练、民权训练、生育训练等,还开展小先生运动。 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一二九运动后,与宋庆龄、马相伯、沈钧儒、胡愈之、邹韬奋、李公朴等发起组织上海文化界救国会。 1936年初,成立国难教育社,被推为社长,张劲夫任总干事,拟订《国难教育方案》,把生活教育和民族民主革命斗争结合起来。 5月,他当选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委和常委。与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等联名发表《团结御侮》的宣言,主张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毛泽东复信表示支持。 7月,受救国会派遣,出访欧、美、亚、非28个国家,宣传抗日救国,介绍中国大众教育运动。在布鲁塞尔参加世界和平大会,并当选为中国执行委员。期间当得悉沈钧儒等七君子被捕的消息,十分气愤,立即联络杜威、爱因斯坦、罗素等世界著名人士联名通电蒋介石,营救七君子。 1938年参加国民参政会,致力于抗战期间的教育活动。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全面抗战的号召,成立了中国战时教育协会。 1939年7月在四川重庆附近的合川县古圣寺创办了主要招收难童入学的育才学校。 1941年,参与发起成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1945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任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6年1月,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并任校长,李公朴任副校长兼教务长。社会大学的宗旨是人民创造大社会,社会变成大学堂、大学之道,在明民德,在亲民,在止于人民之幸福,有力地推动了民主教育的进程。 4月,回到上海,立即投入反独裁、争民主、反内战、争和平的斗争。在他生命的最后100天,他在工厂、学校、机关、广场发表演讲100余次。 7月25日上午,因长期劳累过度,健康过损,受好友李、闻事件的刺激又过深,突发脑溢血,周恩来、邓颖超、沈钧儒等闻讯赶往探视。但抢救无效,不幸逝世于上海,享年55岁。 (来源:《韬奋纪念馆》) 
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 
名人手稿 
国图规范档 
cbdb 
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 
中国近现代名人辞典 
韬奋纪念馆 
1891 
1946 
男 

blank nodes

qingchao-anhuisheng-huizhoufu-shexian 
清朝-安徽省-徽州府-歙县 
清朝-安徽省-徽州府-歙縣 
CBDB 
安徽·歙縣(清代人物生卒年表)。 
籍貫(基本地址) 
清代人物生卒年表 

data from the linked data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