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uozuosun
http://data.library.sh.cn/entity/person/t26jlfxa6stb5l1t an entity of type: Person
清
江陰南菁書院
翰林院
互相抄校
江寧鐘山書院
濟南濼源書院
清史
顺天府志
藕香零拾
孫氏祠堂書目
對雨樓叢書
书目答问
云自在龛丛书
南北朝名臣年表
夏星
京师坊巷志
京師圖書館善本書目
国朝常州词录
对雨楼丛书
江左十年目睹记
清学部图书馆方志目
清学部图书馆善本书目
烟画东堂小品
煙畫東堂小品
盛氏愚齋圖書館藏書目録
缪艺风行状
艺风老人年谱
荛圃藏书题识
蕘圃藏書題識
藏書記緣起
藝風堂藏書三記
藝風堂藏書再續記
藝風堂藏書續記
藝風堂讀書記
藝風堂金石目録
续碑传集
辽文存
艺风堂文集
艺风堂藏书记
艺风堂金石文字目
艺风堂图书记
藝風堂藏書記
雲自在龕叢書
近代文学大纲
1184
繆荃孫
缪荃孙
缪荃孙
繆荃孫
缪荃孙
Miu Quansun
zuozuosun
初以庶吉士用,授编修。后在北京供职史馆,历充庶吉士、纂修、总纂、提调等职,曾负责《清史》中部分列传的撰写,并参与《顺天府志》的编纂工作。后主持钟山书院。1906年创办江南图书馆。1900年出任京师图书馆正监督,是近代公共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的开创者。1915年任清史馆总纂。1919年死于北京。著有《续碑传集》、《南北朝名臣年表》、《近代文学大纲》、《清学部图书馆善本书目》、《清学部图书馆方志目》和《艺风堂图书记》等。
CBDB
【weixiang】
【未詳】
【未详】
1919
艺风
號藝風
1844
诗人
书法家
史学家
藏书家
收藏家
教育家
鉴赏家
方志学家
目录学家
金石学家
金石家
初以庶吉士用,授编修。后在北京供职史馆,历充庶吉士、纂修、总纂、提调等职,曾负责《清史》中部分列传的撰写,并参与《顺天府志》的编纂工作。后主持钟山书院。1906年创办江南图书馆。1900年出任京师图书馆正监督,是近代公共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的开创者。1915年任清史馆总纂。1919年死于北京。着有《续碑传集》、《南北朝名臣年表》、《近代文学大纲》、《清学部图书馆善本书目》、《清学部图书馆方志目》和《艺风堂图书记》等。
江苏江阴人。字炎之,一作菼之,亦署缪炎,一作筱珊、亦作筱山、筱杉、小山、小珊,晚号艺风(署见1914《夏星》杂志。夏孙桐有《缪艺风行状》)、艺风老人(有自订《艺风老人年谱》),又号江东老蟫,别署钟山(有印),室名云自在龛(辑有《云自在龛丛书》)。一作云自在堪(有印)、云轮阁、艺风堂(有《艺风堂文集》等)、对雨楼(辑有《对雨楼丛书》)、梦园、红雨楼、藕香簃、饱看山簃、烟画草堂、钟山讲舍、诵诏览夷之室、烟画东堂(辑有《烟画东堂小品》)、琅环室、联珠楼(上海寓所),影射名廖香荪(见龙公《江左十年目睹记》)。目录学、金石学家、藏书家及图书馆学家。同治元年中举,先后入吴棠、张之洞等人幕府,并为张撰《书目答问》。光绪二年成进士,授编修。历任国史馆纂修、总纂、提调等官。又任钟山书院总教习、江南图书馆及京师图书馆监督。1915年任清史馆总纂。著辑上举外,别有《续碑传集》、《辽文存》、《国朝常州词录》。又与人合作撰《荛圃藏书题识》、《京师坊巷志》等。弟筱瑛,工画菊。(来源:《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
江苏江阴人。字炎之、筱珊,晚号艺风。光绪进士。初以庶吉士用,授编修。后在北京供职史馆,历充庶吉士、纂修、总纂、提调等职,曾负责《清史》中部分列传的撰写,并参与《顺天府志》的编纂工作。后主持钟山书院。1906年创办江南图书馆。1909年出任京师图书馆正监督,是近代公共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的开创者。1915年任清史馆总纂。1919年死于北京。著有《续碑传集》、《南北朝名臣年表》、《近代文学大纲》、《清学部图书馆善本书目》、《清学部图书馆方志目》和《艺风堂图书记》等。(来源:《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
缪荃孙(1844年9月20日—1919年12月22日),中国近代藏书家、校勘家、教育家、目录学家、史学家、方志学家、金石家,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奠基人,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先驱者之一。缪荃孙字炎之,又字筱珊,号艺风,江苏江阴申港镇缪家村人。清光绪年间进士。33岁时会试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此后事编撰校勘十余年。1907年受聘筹建江南图书馆(今南京图书馆),出任总办。1909年受聘创办北京京师图书馆(今中国国家图书馆),任正监督。1914年任清史总纂。1919年12月22日在上海逝世。著有《艺风堂藏书记》、《艺风堂金石文字目》、《艺风堂文集》等。(来源:《上图古籍数据库》)
繆荃孫(1844—1919)字炎之,一字筱珊,晚號藝風,江蘇江陰人。光緒二年(1876)進士,曾任翰林院、國史館編修,歷主江陰南菁書院、濟南濼源書院、江寧鐘山書院講席,先後擔任江南圖書館和京師圖書館監督,爲南北兩大圖書館的創建者之一。
繆荃孫早年從廣東藏書家李文田習版本目録之學,從此開始了他的藏書生涯,以後南來北往,遇書輒購。在京師任職時,繆荃孫常去海王邨書肆搜訪異本,繆荃孫當時經濟上並不太寬裕,常常不得已而典衣買書。繆荃孫又與許多藏書家往來,互相抄校考訂,學問亦隨之日益博通,至庚子年(1900),繆氏藝風堂藏書已達十餘萬卷。八國聯軍入侵北京,舉國震驚。當時,繆荃孫主講於鐘山書院,鑒於歷史上人亡書散的教訓,乃根據藏書編《藝風堂藏書記》八卷。《藝風堂藏書記》仿《孫氏祠堂書目》之例分爲十類,著録圖書六二七種、一〇九六二卷,繆氏在《藏書記緣起》中自認不敢與瞿、楊、丁、陸四大藏書家相比,但足與吴騫的拜經樓和孫星衍的平津館相伯仲。庚子之後,繆荃孫東游日本,得暇即搜羅舊書。在國内,又觀書於四明天一閣,並曾先後擔任江南圖書館和京師圖書館監督之職,及寓居上海,又托日本人將原先藏書四百篋轉運上海,所得之書與庚子前相埒。一九一二年,繆氏依前書體例,在上海聯珠樓成《藝風堂藏書續記》八卷。在這段時間裏,繆荃孫由於没有收入,祇能以書易米,但仍自鳴曠達,以「書去目存」自慰。此後,雖政治上失意,經濟上拮據,而嗜書之癖依舊,遇好書,必「損衣食之費而置之」,但數量並不多,且「旋收旋散,有若摶沙」。晚年又成《藝風堂藏書再續記》二卷,分爲宋刻本、元刻本、明刻本、舊鈔本、校本、影寫本、傳抄本七類,著録所藏舊本百餘種。
繆荃孫又以收藏金石碑帖名,他的雲自在龕藏碑帖近一萬二千通。光緒二十二年(1896)江南藏碑大家沈樹鏞舊藏散出,當時,葉昌熾亦以收藏金石名,然而是時葉氏甫告喪子,絶嗣之痛正深,不暇問津;繆荃孫不惜賣田買碑,一下子購進三千餘通。收藏金石之最,遂屬繆荃孫。事後,葉昌熾十分懊喪,然已悔之莫及矣。
繆荃孫學問淵溥,著述宏富,僅以目録學而言,除上述《藝風堂藏書三記》外,較著名的還有《藝風堂金石目録》十八卷、《藝風堂讀書記》四卷,又曾輯有《蕘圃藏書題識》十卷,還曾爲盛宣懷編有《盛氏愚齋圖書館藏書目録》,主持編撰《京師圖書館善本書目》等。繆荃孫又喜刻書,除了爲他人校刻過各種書籍外,自刻有《雲自在龕叢書》、《對雨樓叢書》、《藕香零拾》、《煙畫東堂小品》等。田洪都序《藝風堂藏書再續記》評論繆荃孫説:「一生與刻書爲緣,孤稿秘籍,多賴流布,廣人見聞,裨益文化之功,可謂至巨。」
繆荃孫卒後,其子繆禄保把大部份藏書賣給了上海古書流通處,另有些珍本,隨繆禄保移至北京,後多爲北大圖書館所得。(来源:《明清著名藏书家藏书印》)
上图古籍数据库
名人手稿
cbdb
家谱系统
明清著名藏书家藏书印
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
1844
炎之
筱珊
筱山
筱山
tanzhi
yanzhi
xiaoshan
筱珊
筱珊
炎之
炎之
菼之
菼之
1919
1919.12.22
男
blank nodes
qingchao-jiangsusheng-changzhoufu-jiangyin
清朝-江苏省-常州府-江阴
清朝-江蘇省-常州府-江陰
CBDB
籍貫(基本地址)
明清進士題名錄索引
qingchao-jiangsusheng-changzhoufu-jiangyin
清朝-江苏省-常州府-江阴
清朝-江蘇省-常州府-江陰
CBDB
江蘇·江陰(清代人物生卒年表)。
籍貫(基本地址)
清代人物生卒年表
qingchao-jiangsusheng-changzhoufu-jiangyin
清朝-江苏省-常州府-江阴
清朝-江蘇省-常州府-江陰
CBDB
qingchao-jiangsusheng-changzhoufu-jiangyin
清朝-江苏省-常州府-江阴
清朝-江蘇省-常州府-江陰
CBDB
繆荃孫
缪荃孙
Miu Quansun
CBDB
规范名
xiaoshan
筱珊
筱珊
CBDB
未詳
yanzhi
炎之
炎之
CBDB
未詳
yifeng
艺风
藝風
CBDB
未詳
xiaoshan
筱珊
筱珊
CBDB
字
筱山
筱山
xiaoshan
CBDB
字
yifenglaoren
艺风老人
藝風老人
CBDB
室名、別號
yifeng
艺风
藝風
CBDB
室名、別號
yanzhi
炎之
炎之
CBDB
字
mouyan
繆炎
缪炎
CBDB
室名、別號
xiaoshan
小珊
小珊
CBDB
室名、別號
夢園
梦园
mengyuan
CBDB
室名、別號
小山
小山
xiaoshan
CBDB
室名、別號
yifeng
蓺風
蓺风
CBDB
室名、別號
tanzhi
菼之
菼之
CBDB
字
入仕
CBDB
科舉: 考上會試/貢士
光緖2年會試31名
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入仕
CBDB
書院
肆業麗正書院
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入仕
CBDB
科舉: 正奏名進士
明清進士題名錄索引
入仕
CBDB
科舉: 進士(籠統)
光緖2年第2甲第125名
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