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書亭

http://data.library.sh.cn/gj/entity/libliotheca/bzpz5fnzrz0eruam an entity of type: Libliotheca

曝書亭 
清初浙西藏書樓中,朱彝尊的曝書亭和潛采堂最爲有名。説起朱彝尊的藏書軼事,人們最容易想起的有兩件,一是他設宴「雅賺」錢曾的《讀書敏求記》,二是私抄史館藏書而被貶官。 朱彝尊(1629—1709)字錫鬯,號竹垞,浙江秀水(今嘉興)人。康熙十八年(1679)以布衣入選博學鴻詞科,授翰林檢討,與修《明史》,康熙二十二年入直南書房,頗得康熙賞識。 朱彝尊出身於書香世家。曾祖在明朝當過大學士,祖父曾任雲南楚雄知府,父親朱茂曙天啟間補秀水縣學生,家中原頗有藏書,然均燬於明末之戰火。 朱彝尊幼時家境貧寒,不得已而放棄科舉之路而肆力古學,博覽群書,年輕時曾客游南北,所到之處,以搜剔金石爲事。一次,朱彝尊在南昌書肆購得五箱圖書,攜歸貯滿一櫝,由此開始了他自己的藏書生涯。不料此後不久,「莊廷龍明史案」發,清政府大興文字之獄,朱彝尊家人唯恐無故株連,遂將朱彝尊藏書中涉及明史者,盡行焚棄。但朱彝尊並沒有因此而放棄收書之心,依然熱心於游訪故第名跡,偶遇項氏之後,聞有萬卷樓舊藏殘帙,即不惜重金購之。某年,朱彝尊到浙江任典試官,吏餘之暇,遍訪街巷坊肆,藏書名家。聞錢謙益之族孫錢曾著《讀書敏求記》,內多録有其家藏秘籍,惜無緣一睹爲快,遂設計宴請江左名士,席間,朱以錢物厚贈錢之書童,取出《讀書敏求記》,連夜抄爲副本。時人無版權之概念,惟念其愛書之情且深而切,乃謔稱之爲「雅賺」。 朱彝尊又喜抄書。在京師爲官時,身邊總帶著一個善於楷書的小吏爲他抄書。遇到四方經進史館之書,更是隨時抄録,不想竟爲忌者告發,因此被撤去了翰林檢討之官。然時人又因而稱之曰「美貶」。朱彝尊私心亦不悔,嘗作「銘文」曰:「奪儂七品官,寫我萬卷書,或默或語,孰智孰愚?」 歸官後,朱彝尊在嘉興梅會里老家築樓名「潛采堂」,名「曝書亭」。曝書亭的匾額爲朱彝尊的同年、著名學者嚴繩孫所書。當時嚴、朱二人再加姜宸英,曾有「海內三布衣」之稱。經過多年辛勤訪求,朱彝尊的藏書共多達八萬卷,其間又得友人上海李辰山所贈圖書二千五百卷。朱彝尊曾擬根據家中藏書編爲全目,惜未成。現傳世的書目有《竹垞行笈書目》一卷,收書七百餘種,《曝書亭書目》一卷,收書二千四百餘種,然似仍非朱氏藏書之全目;此外又有《潛采堂宋元人集目》、《潛采堂宋金元人集目》,是爲善本之目,朱彝尊最有名的目録之作爲《經義考》,這是一部有關經學的專科版本目録,在目録學史上有很大影響。 朱彝尊故世後,其藏書曾較完好地保存了數十年,乾隆間修《四庫全書》時,朱氏後人曾獻珍本六十八種供采録;然而再稍後,至阮元到浙尋訪曝書亭時,已是一片桑田,片瓦全無,此距彝尊謝世不過百年。想當初,朱彝尊去嘉興尋訪項氏天籟閣,見樓傾書散,空留門上詞客題詞,曾感慨曰:「墨林遺宅道南存,詞客留題尚在門。天籟圖書今已盡,紫茄白莧種諸孫。」真是滄海桑田,世事多變。幸阮元亦是性情中人,感到曝書亭在康熙年間曾名重一時,就此傾圮未免可惜,乃在原址上加以重建。現存的曝書亭,即是在阮元重建的基礎上重修的。 

data from the linked data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