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惕堂
http://data.library.sh.cn/gj/entity/libliotheca/cy3gtc5kbo0qwy6u an entity of type: Libliotheca
靜惕堂
歷史上的藏書家大多以藏有若干秘籍而名於世。訪得珍本,視爲拱璧,秘而不宣,似乎是好古之士的通病。然清初浙西藏書家曹溶則以提倡古書流通以及撰《流通古書約》而在藏書史上享有獨特的地位。
曹溶(1613—1685)字潔躬,一字秋岳,號倦圃,別號鉏菜翁。浙江秀水(今嘉興)人。明崇禎十年(1637)進士,官御史,入清歷戶部侍郎、廣東布政使等職。
曹溶一生主要從事政治活動,吏餘則以著述和藏書爲樂,在京爲官時,堂上列書六、七千冊,人多往其家鈔讀。晚年在家鄉嘉興南湖之濱、原岳飛後人岳珂的讀書處金陀坊舊地上修治別業,號爲「倦圃」,聚書其中,暇則與賓客游觴飲樂。
曹溶與錢謙益交誼甚厚。錢謙益爲清初藏書大家,但和多數藏書家一樣,對孤本秘籍慳吝成性,絶不願借他人抄副,後絳雲樓遭罹火災,許多秘籍遂不復見於人間。有鑒於此,曹溶「偕同志申借書約,以書不出門爲期,第兩人各列所欲得,時代先後、卷帙多寡相敵者,彼此各自覓人寫之,寫畢各以奉歸」。這個倡議比較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雖然書的作用在於流通,但對於善本佳刻而言,藏書家畢竟還要冒借出去後因各種原因收不回來的風險。而通過借抄的方法,可使好書不出戶庭,而古書卻得以流通,而且各人還可以因此增加自己的藏書。故很快得到崑山徐乾學、四明天一閣范氏等大藏書家的響應。
曹溶又很重視古書的輯佚。他説:「古人詩文集甚多,其原本首尾完善,流通至今者,不過十二三。自宋迄元,其名著集佚者,及今不爲收羅,將遂滅沒可惜。」所以他常從其他書中隨所見別出,補綴成編,以存古書的大概。
曹溶曾撰有《流通古書約》、《流通圖書約》,是爲中國藏書史上極有影響的文獻。曹溶又撰有《靜惕堂書目》二卷,原附丁日昌持靜齋舊抄本《絳雲樓書目》後,後由葉德輝收入《觀古堂彙刻書》;又有《靜惕堂藏宋元人集目》一卷,見於葉德輝《觀古堂書目叢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