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古堂
http://data.library.sh.cn/gj/entity/libliotheca/j7h2cp6d4v48whg8 an entity of type: Libliotheca
觀古堂
治我國版本目録學乃至中國文化史學者,恐怕無人不曉葉德輝的《書林清話》,這是一部在近代學術史上與葉昌熾《藏書紀事詩》並行的書林名著。
葉德輝(1864—1927)字奐彬,號直山,別號郋園,清湖南湘潭人。光緒十八年(1892)進士,與張元濟、李希聖爲同年,三人均分部主事,葉德輝到吏部不久便辭官歸湘里居,並以提倡經學自任。
葉家先世爲江蘇吳縣人,至其祖父葉世業因避兵亂才於道光末年移居湖南,故葉德輝好自稱爲吳人,還曾主持修纂過《吳中葉氏族譜》。葉家原先略有藏書,葉德輝自己則是在光緒十二年入京會時,每天到琉璃廠、隆福寺書肆訪書而開始了他的藏書生涯。以後無論鄉居湖南還是游覽京師亦或滯留吳中,他都隨時留心收羅。光緒年間湘潭藏書大家袁芳瑛臥雪廬書散出,精品多爲李盛鐸所得,葉德輝在財力和權勢上都無法和李盛鐸抗爭,但收拾殘零,所獲亦十分可觀。以後,葉德輝又在北京購得商丘宋氏緯蕭草堂和曲阜孔氏紅櫚書屋舊藏二十箱,至辛亥革命之年,葉氏觀古堂藏書已達四千餘部、二十萬卷之多。以後又有所續藏,葉德輝之子葉啟倬《觀古堂藏書目録跋》曾描述説:「家君每歲歸來,必有新刻舊本書多櫥,充斥廊廡間,檢之彌月不能罄,生平好書之癖,雖流離顛沛固不易其常度也。」
葉德輝治學以經學、小學爲主,故觀古堂所藏頗多此二類之書,尤以清人的經義著述爲多;又因爲葉氏很欣賞陳文述、舒位所撰《乾嘉詩壇點將録》一書,並有意繼起彙輯《乾嘉詩壇點將録詩徵》,故又特別注意搜集乾嘉的詩文集,先後收得一百多家,一一爲之撰寫提要,記述作者生平事跡、詩源派別源流等。葉德輝藏書不佞宋,所以他十分推崇張之洞《書目答問》以清刻爲主、不列宋元舊刻的做法,在其名著《書林清話》中也一再批評藏書家們「薄今愛古」的偏弊,他自己的藏書甚至以咸豐二年桂馥所刻的《説文解字義證》爲鎮庫之寳,就此可知葉氏的基本藏書觀。但觀古堂亦藏有一些古本,如宋刻《韋蘇州集》、《玉臺新詠》、《南嶽總勝集》等。用葉德輝自己的話説:「宋元本雖不多見,亦時有一臠之嘗。」
葉德輝的藏書目録有《觀古堂藏書目録》四卷,是目初編於光緒二十七八年間(1901—1902),辛亥革命時「避亂縣南朱亭鄉中,重編此目」,以後陸續修訂,一九一五年刻於觀古堂。葉德輝又有《郋園讀書志》十六卷,是爲葉氏的題跋彙録,一九二八年上海澹園刊,其中第十一至十四卷爲《乾嘉詩壇點將録徵目》。
葉德輝也是清末的大刻書家,曾刻有《觀古堂彙刻書》、《觀古堂所刊書》、《麗樓叢書》、《雙梅景闇叢書》、《觀古堂書目叢書》等。葉德輝曾將家藏宋版《南嶽總勝集》影摹刊行,據説達到維妙維肖的程度,甚至連精於版本的楊守敬也誤以爲真宋本而不惜高價購置。一九三五年,葉氏後人就其生前所刊、所著書版片尚存者,彙輯成《郋園全書》一二九種、二百冊,以「中國古書刊印社」名義刊行。
葉德輝的著述以《書林清話》影響最大。當時,葉德輝有感於葉昌熾的《藏書紀事詩》以藏書家軼事爲主,而無歷代版刻及校勘故實,乃別辟蹊徑,成《書林清話》十卷,以後又撰成《書林餘話》二卷,一九五七年古籍出版社出版有合印本,又有一九八七年中華書局影印本。
觀古堂藏書在抗日戰爭時被其子賣給了日本人,這是我國典籍自皕宋樓後又一次大規模外流,現國內僅零星藏有觀古堂舊物數十種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