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津館

http://data.library.sh.cn/gj/entity/libliotheca/sgg0tufbcf0xixsb an entity of type: Libliotheca

平津館 
《四庫全書總目》問世之後,四部分類法一統目録學之天下。此後除孫星衍《孫氏祠堂書目》外,直到張之洞《書目答問》於四部外別增叢書之部,整整一百年間,幾乎無人敢違背四部分類之成法。《孫氏祠堂書目》分爲十二類,劃小學於經之外,出天文於諸子,析地理與史學爲二,因而被認爲是《四庫總目》以後第一部不同於四部分類的創新之作。 孫星衍(1753—1818)字淵如,號伯淵,清陽湖(今江蘇武進)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改刑部主事,官至山東督糧道,晚年主講鐘山書院。 孫星衍所學甚廣:精經史、文學、音訓之學,旁及諸子百家、金石碑版,又工於篆隸,勤於校勘。孫氏在京任官八年,曾在翰林院得觀《永樂大典》,又曾奉敕校中秘之書,由是見聞日廣;以後又游宦山東,所到之處,無不留心搜討典籍。嘉慶三年(1798),孫星衍之母金夫人卒,星衍遂辭官回家奔喪。歸途行裝中,沒有任何金玉珠寳,而惟以圖書萬卷隨歸,其爲官之清廉和好書之篤可想而知。王芑孫《孫淵如萬卷歸裝圖贊》:「吾友孫君淵如觀察東魯,權陳臬事。其歸也,行李無加於舊,獨聚書益多,好事者爲作是圖,一時士大夫題詠甚盛。後四年,將復出山,乃以示余於揚州。爲之贊曰:『在官寫書,古以爲過。我思其人,天下幾個?謝公作郡,昌黎在縣。還讀我書,官亦可願。君繼其風,典訓是服。以我書歸,抵彼留犢。歸擁百城,坐逋萬鎰。福此蒼生,攜書再出。作圖紀事,申詠連篇。我爲之贊,以諗後賢。』」不幸的是南歸途中,載書之舟覆,所攜之書損失極大。爲使苦心收集多年的藏書能完好傳世,孫星衍將全部藏書作爲族産捐贈祠堂。祠堂內五松園之匾額題爲「廉石居」,故文獻所傳孫氏廉石居之藏與祠堂之藏應即爲一處。嘉慶五年,孫星衍編成《孫氏祠堂書目》,共著録圖書二一〇〇種。是目以不拘四部成法、注重學科性質類分圖書而在目録學史上享有特殊地位。 孫星衍又有平津館之藏,這是他嘉慶九年至十五年第二次官山東,駐節平原道之安德時的藏書處。平原道一帶舊稱平津,孫星衍因以名館,「以識風土古跡」。館中藏書爲他再次離家即赴山東時,從家中檢出的善本。後阮元奉命採訪四庫未收之書,孫星衍有意將書進呈內府,故在洪頤煊的幫助下撰成《平津館鑒藏書籍記》,計收書三百三十八種,其中多四庫未收或秘府未備之書,彌足珍貴。孫星衍在《平津館鑒藏書籍記序》中説:「余參藩東省,駐節安德,與江左一水相通,因擇要用書籍,攜載行笈,每年轉粟東歸,公事多暇,輒與同舍諸名士訂撰述,以銷永日。於家園藏書,才十之四、五耳。」是知平津館藏書爲行篋之藏,其數量約近所藏善本之半數。孫星衍又有《廉石居藏書記》二卷,可視爲《平津館鑒藏書籍記》之後編,專録藏於廉石居而未攜至平津館之書。 孫氏之藏,約散失於太平天國時,當時,湘潭袁芳瑛游宦江南,平津館藏書之精本多歸袁氏臥雪廬;袁氏歿後,其書多爲李盛鐸所得,部份歸葉德輝。 

data from the linked data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