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刻本
http://data.library.sh.cn/gj/resource/instance/043ioh3syhbiniz1 an entity of type: Instance
清
清刻本
清方以智撰,清姚文燮校,清刻本,十四冊。匡高20.8厘米,廣12.5厘米。半葉十行,行二十四字,四周單邊,白口,單魚尾,版心下鐫“浮山此藏軒”。卷端題“桐山方以智密之輯著,同里姚文燮經三校訂”。首康熙丙午(五年,1666)姚文燮序,錢澄序,崇禎辛巳(1641)、壬午(1642)方氏自記,癸未(1643)方氏撰凡例,姚氏撰凡例六則,目錄。封面題“方密之先生手輯/姚經三先生校定/浮山此藏軒藏版”。***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桐城人。崇禎十三年進士,官翰林院檢討。京城陷,聞變出走,被擄,乘間得脫。至金陵,值馬士英、阮大鋮亂政,南奔廣州,沈病一年。復流寓嶺南,入楚遁湘,至順治九年返桐城。誓不仕清,入天界寺爲僧,名弘智,字無可,號藥地和尚。所著有《博依集》、《浮山文集》、《浮山此藏軒別集》等。***此書分四十四門,以考證、訓詁、音聲爲主,旁及典章制度、天文曆數、金石書法、文學評論、音樂舞蹈至動植物等,考據訓釋以博洽見稱,雖云仿《爾雅》體例,而內容已遠邁群《雅》。如以利瑪竇兩圖證一行“兩戒”論之妄臆,倡言西方拼音文字、阿拉伯數字之便捷等皆是。《四庫全書》收錄,而後以其“悖謬誕妄,語多狂吠”,列爲禁書,見雷夢辰《清代各省禁書彙考》。***方氏此書序、凡例撰於崇禎十六年,後流寓兩廣,續有更訂。順治七年,方氏將原擬附於《通雅》之《物理小識》寄回家中,其子方中通編次後另刻(事見中通《物理小識編錄緣起》)。順治十三年,方氏作卷首《文章薪火》識語,(據張裕葉《刊誤補遺》,此條題“游兆芮漢日於箕四合山暮廬書與德、通、履”,游兆芮漢爲順治丙申)。順治十六年,方氏門人揭暄爲校訂,旴江何印尼、徐仲光諸公募梓,已刊成數卷(據張裕葉《刊誤補遺》,卷首有己亥年揭暄跋)。康熙五年,姚文燮以揭暄等刻成之書“或人刻數卷,或數人共刻一卷,陸續成編,多不合式”,遂爲改鋟全帙,而刪落方氏門人曹成、揭暄、長子方中德諸人跋語,即浮山此藏軒本也。此翻刻姚文燮本。***鈐有“大梁常氏怡古堂珍藏”朱文方、“常維潮印”白文方、“浙門”朱文方、“大梁常維潮浙門氏印信”圓印、“今關天彭藏書印”朱文長方印。
清姚文燮校
清方以智撰
通雅五十二卷首三卷
通雅五十二卷首三卷
Tong Ya Wu Shi Er Juan Shou San Juan
首康熙丙午(五年,1666)姚文燮序,錢澄序
半葉十行,行二十四字
子 部
白口
單魚尾
四周單邊
十四冊
子部
392
匡高20.8厘米,廣12.5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