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五十年(1711)正誼堂刻本
http://data.library.sh.cn/gj/resource/instance/4kh2axpbguhkk5dj an entity of type: Instance
清康熙50年
清康熙五十年(1711)正誼堂刻本
清張伯行訂,清康熙五十年(1711)正誼堂刻本,八冊。匡高19.2厘米,廣12.9厘米。半葉十行,行二十二字,左右雙邊,白口,單魚尾。版心鐫“正誼堂”。卷端題“儀封張伯行孝先甫訂,受業閩中陳紹濂尚友校”。首康熙五十年張伯行自序,次目錄,二十卷末列“考亭叛徒”三人附錄。***張伯行(1651-1725),字孝先,號敬庵,儀封人。康熙二十四年進士,授中書科中書,官至禮部尚書。學宗程朱,時稱大儒,及門受學者數千人。卒贈太子太保,謚清恪。所著有《養正類編》、《困學錄》、《正誼堂文集》等。***此書抄撮明謝鐸《伊洛淵源續錄》、薛應旂《考亭淵源錄》而成,張氏自序稱折衷於方石、莆陽之間,命陳生紹濂編較授梓。所列宋儒各家之次序、分卷,多同薛書,而刪去陸九淵兄弟等人。書中凡遇“夷”、“金”等字,均已改動,如卷三“劉勉之”條,《考亭淵源錄》“撫四夷,定八荒”,此書改“夷”作“海”;卷五“張栻”條,《考亭淵源錄》“吾與金人有不共戴天之讐”,此書改“金”作“敵”。又有大段刪削者,如《考亭淵源錄》卷九“漢陽闕守,檄攝軍事。時金人大入,郡兵素寡弱”云云一條,原文二百六十餘字,此書改作“漢陽闕守,檄攝軍事。以守禦功進秩二等,就知漢陽。尋提舉湖北常平,權知鄂州兼湖廣總領,改提點刑獄,遷湖南轉運判官”四十八字。《四庫存目》著錄。***鈐有“東萊人鄭寅燮公理印”白文方、“今關天彭之印”朱文方印。
清張伯行訂
伊洛淵源續錄二十卷
伊洛渊源续录二十卷
Yi Luo Yuan Yuan Xu Lu Er Shi Juan
首康熙五十年張伯行自序
半葉十行,行二十二字
史 部
白口
單魚尾
左右雙邊
八冊
史部
145
匡高19.2厘米,廣12.9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