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思補堂刻本
http://data.library.sh.cn/gj/resource/instance/b5l41dyzmu71xlbi an entity of type: Instance
清乾隆58年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思補堂刻本
後蜀韋縠編,清馮舒、馮班評,殷元勲箋註,宋邦綏補註,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思補堂刻本,八冊。匡高17.9厘米,廣12.6厘米。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四周雙邊,白口,單魚尾。封面題“乾隆五十八年仲夏鎸/才調集補註/思補堂藏板”。前有韋縠序,乾隆二十九年宋邦綏序,乾隆五十八年宋思仁序,乾隆三十九年吳五綸序。***宋邦綏(?——1770),字逸才,號況梅,江蘇長洲人。乾隆二年進士,官至戶部侍郎。政事餘暇,或流覽群書,或勤心著述,凡篇帙壞舛,輯褫刊正,始快心焉。於《才調集》一書,既服膺韋氏之選,又盛贊馮氏昆仲之評,唯二馮引用廣博,初學讀之,尚昧津梁,以爲不足。曾得同郡殷元勲箋注《才調集》抄本,頗感愜意,惜其本爲蠹魚所蝕者過半,因研精覃思,廣搜博採,補缺正譌,以足成之。宋氏所費之力較殷氏爲多,而仍不沒殷氏發明啓迪之功,實具君子之風。書成於乾隆二十九年,閲二十年,其子思仁始予付梓。據吳五綸序,知思仁亦嘗參與增註,而名不載列。***自此本出,人皆視爲學詩者之讀本,風行一時,至光緒間,原本已不易得,故江蘇書局重爲刊刻。今乾隆初印本極稀,所見多屬後印。如卷七末“男思仁校刊”一行及卷八、九之端所題“吳趨殷元勲于上箋註,長洲宋邦綏況梅補註”兩行之字體,皆與全書不諧,實爲後印時所修版。***鈐有“紫硯樓”朱文方印。
後蜀韋縠編
清宋邦綏補註
清殷元勲箋註
清馮舒、馮班評
才調集補註十卷
才调集补注十卷
Cai Diao Ji Bu Zhu Shi Juan
前有韋縠序,乾隆二十九年宋邦綏序,乾隆五十八年宋思仁序,乾隆三十九年吳五綸序
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
集 部
白口
單魚尾
四周雙邊
八冊
集部
719
匡高17.9厘米,廣12.6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