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刻清康熙修本
http://data.library.sh.cn/gj/resource/instance/bkkfekeq88sv3hr5 an entity of type: Instance
明末
明末刻清康熙修本
明鍾惺、譚元春輯,明末刻清康熙修本,十六冊。匡高20.3厘米,廣13.3厘米。半葉九行,行十八字,行間無欄綫,四周單邊,白口,單白魚尾,封面題“景陵鍾伯敬、譚友夏兩先生選定/古唐詩歸/本衙藏板”。前有鍾惺、譚元春序。***鍾惺(1574-1624),字伯敬,號退谷,竟陵人。萬曆三十八年進士。官至福建提學僉事。所著有《詩合考》、《毛詩解》、《鍾評左傳》、《隱秀軒集》、《名媛詩歸》、《宋文歸》、《周文歸》等。譚元春(1586-1637),字友夏,竟陵人。天啓七年鄉試第一。後赴京試,卒於旅店。所著有《岳歸堂集》、《譚友夏合集》。***此書凡選古詩十五卷爲《古詩歸》,選唐詩三十六卷爲《唐詩歸》,分別爲作評論。鍾、譚二人同創竟陵學派,強調性靈,反對摹古,追求幽深孤峭,矯時浮淺之風,此書蓋其代表作爾。然清儒於是批評甚烈。顧炎武《日知錄》斥其不考古而肆意竄改古詩字句,至爲妄誕。《四庫存目》謂其“大旨以纖詭幽渺爲宗,點逗一二新雋字句,矜爲玄妙。又力排選詩惜羣之説,於連篇之詩隨意割裂,古來詩法於是盡亡”。朱彜尊《靜志居詩話》稱,此書乃其鄉人託名。***按此本《古詩歸》殘存卷一至三,《唐詩歸》存卷一至二十二,字體不同。清康熙間重修之板行間每鐫有欄綫,“玄”字缺筆避諱。***鈐有“江風海濤之廔”白文方印。
明鍾惺、譚元春輯
詩歸五十一卷
诗归五十一卷
Shi Gui Wu Shi Yi Juan
前有鍾惺、譚元春序
半葉九行,行十八字
集 部
白口
單白魚尾
四周單邊
十六冊
封面題“景陵鍾伯敬、譚友夏兩先生選定/古唐詩歸/本衙藏板”
集部
697
匡高20.3厘米,廣13.3厘米。行間無欄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