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趙氏小山堂刻五十九年(1794)重修本

http://data.library.sh.cn/gj/resource/instance/ijd7arad2jw0zlap an entity of type: Instance

清乾隆51年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趙氏小山堂刻五十九年(1794)重修本 
清趙一清撰,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趙氏小山堂刻五十九年(1794)重修本,二十冊。匡高19.8厘米,廣13.7厘米。半葉十行,行二十二字,左右雙邊,白口,單魚尾,版心下鐫“東潛趙氏定本”。卷端題“仁和趙一清誠夫錄”。經文頂格寫,注、注中注低一格寫,釋文小字雙行夾寫。卷首全祖望序、乾隆十九年趙一清序、水經注原序、《四庫提要》,末題“乾隆五十九年甲寅十月趙德元、履元、載元、保元恭刊”,次參校諸本,目錄,酈道元《北史》本傳。《刊誤》末鎸“乾隆五十九年甲寅十月男德元、履元、載元、保元仝校刊”。***趙一清(1709-?),字誠夫,一字勿藥,號東潛。趙昱子,仁和人。監生。學於全祖望,精輿地之學。昱聚小山堂藏書數萬卷,誠夫好書更甚乃父,能昌其家學。所著有《東潛文稿》、《小山堂書目》等。***此書釐訂經注,校正訛文,有鑿空之功。戴震所校官本《水經注》假託《永樂大典》,實則多襲其説。《四庫提要》著錄“浙江巡撫採進本”,《浙江採集遺書總錄》以寫本著錄,則《四庫全書》傳鈔者當即該寫本。***此書有初刻未修、修後改刻等多種印本,清末蛟川花雨樓張氏重刊時已言及。光緒六年張鴻桷跋所云“其書行於今者實有二本,其一首卷有‘乾隆甲寅年’字樣,末卷有男德元、履元、載元、保元仝校刊列名,一本無之;一有酈氏序之半,後附趙氏識語,一無此序及識語”,當爲區分初刻、重修本之依據。其後印本尚不止此二本,所見無“乾隆甲寅年”字樣、有酈序之半并附趙氏識語者三本,書中異文錯見,今以蛟川張氏據所見本列出異同諸字,校此三本(分別謂之甲、乙、丙本),可知甲本校改者十三處,乙本又校改五處,丙本再校改五處。張氏所據之本雖未見,然其後至少經校改三次,甲本最早,乙本次之,丙本最晚出。本館藏本爲丙本。後印本剜改舊版字句,增刪釋文,有整版重刻者,如卷八二十四頁小注,甲本“《金石錄跋尾》云《魯峻碑》”,乙本、丙本改爲“《金石錄?魯峻碑跋尾》云,曾得石室所刻畫象,與延之所記合”,因字數增加,遂重刻二十四葉整版。異同列表如下:***卷 葉 行 蛟川張氏所見本 甲本 乙本 丙本***六 十六後 四行小注 曾……復…… 曾……復…… 曾孫……復家……(刪二“也”字) 曾孫……復家……(刪二“也”字)***六 十七 七行 又西至王橋注於汾水 又西至王橋注於汾水 又西至王橋注於汾水 又西至王澤注於汾水***六 二十一 十三行 即所謂鹽鹺也 即所謂鹽鹺也 即所謂鹽鹺也 即所謂鹹鹺也***十 二十三 後一行小注 一清按史表勩 一清按史表勩 一清按史表貰 一清按史表貰***十一 二十二 六行 可 弓 弓 弓***十二 五 一行小注 事 高 高 高***十三 二十五 一行小注 至 文 文 文***十三 二十五 二行 謂將 高壯 高壯 高壯***十四 三後 五行 兼壁昇聳 兼壁昇聳 兼壁昇聳 岩壁昇聳***十六 十三後 七行 所謂朝出上東門 所謂朝出上東門 所謂步出上東門 所謂步出上東門***十九 二十 七行 冢北有亞夫冢 冢北有亞夫冢 冢北有弱夫冢 冢北有弱夫冢***廿一 十三 一行 門 朗 朗 朗***廿五 五 五行 夫子於西面東向 夫子於西面東向 夫子於西面東向 夫子於西間東向***廿九 五 十四 操 陽 陽 陽***廿九 八 一行 與赭水枝津合 與赭水枝津合 與赭水枝津合 與堵水枝津合***卅一 八後 五行 元光六年 元光六年 元朔六年 元朔六年***卅二 九後 九行 於下 有助 有助 有助***卅八 十三 一行 如 川 川 川***卅九 二十二 五行 通 怖 怖 怖***卅九 二十二 八行 宮 何 何 何***卅九 二十二 九行 高 名 名 名***附錄上 六 五行 云 用 用 用***附錄上 八 十一行 支海 東漢 東漢 東漢&&重修本 
清趙一清撰 
水經注釋四十卷首一卷附錄二卷水經注箋刊誤十二卷 
水经注释四十卷首一卷附录二卷水经注笺刊误十二卷 
Shui Jing Zhu Shi Si Shi Juan Shou Yi Juan Fu Lu Er Juan Shui Jing Zhu Jian Kan Wu Shi Er Juan 
首全祖望序、乾隆十九年趙一清序、水經注原序 
半葉十行,行二十二字 
史 部 
白口 
單魚尾 
左右雙邊 
二十冊 
史部 
212 
匡高19.8厘米,廣13.7厘米 

blank nodes

data from the linked data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