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翻刻雍正三年懷德堂本
http://data.library.sh.cn/gj/resource/instance/ktijhrw3s0zeb7on an entity of type: Instance
清
清翻刻雍正三年懷德堂本
清周亮工撰,清翻刻雍正三年懷德堂本,四冊。匡高16.8厘米,廣12.7厘米。半葉九行,行十八字,四周雙邊,白口,單魚尾,版心上鐫“書影”,下鐫“因樹屋”。卷端題“櫟下老人筆記,屯溪螺隱校訂”,封面題“書影/櫟下老人筆記,賴古堂原本/懷德堂梓”。首康熙六年姜承烈序,徐芳序,高阜序,杜漺序,黃虞稷序,雍正三年周在延重刻序,張遂辰跋,鄧漢儀跋。***周亮工,本書《金石古文》已著錄。***此書乃櫟園緣事逮繫時追憶平生見聞而作,因圜扉之中,無可檢閲,故取“老人讀書祇存影子”語,以“書影”爲名。《四庫撤燬書提要》收錄,稱其雖有援引不得原本處、考證未能精核處、顛倒是非處十餘條,然大抵記述典贍,議論平允,遺文舊事,頗足爲文獻之徵,於近代説部之中固猶爲瑕不掩瑜者。《四庫》館繕寫本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有《故宮珍本叢刊》影印本)。***原本康熙六年丁未冬刻於金陵,又五年辛亥,櫟園取《賴古堂文集》、《詩集》、《印人傳》、《名畫錄》、《閩小紀》、《字觸》、賴古堂百種藏書並《書影》板燬之。《文集》、《詩集》、《閩小紀》等,後賴友朋次第繡梓,獨《書影》板燬六十年,四方購求者衆,而原本罕傳。其子在延辛苦訪得舊本,雍正三年付剞劂。其版式沿康熙本,文字亦遵舊本。惟首末徐、高、杜、姜、黃、鄧六跋,康熙本延名家手書上版,真草隸書,各體兼備,此刻一律作宋體字。康熙本六序原有署年,在延皆刪去。***《四庫全書》繕錄此書時,多有刪落移易,觀撤出本可知。如刊本卷二第九葉“雜志中載常開平每出師”一條,“今之梟弁,語以稱病相戒不妄殺人、冬不治牆恐傷蟄蟲諸事,必不肯信,語以此等事,必以爲大英雄應當爾爾,或反生效法心,我輩筆墨可不慎也”。撤出本作“今人梟弁,語以此等事,必以爲大英雄應當爾爾,或反思效法矣”,刪去數字。“楊升庵《丹鉛總錄》”一條,撤出本前移至“古逸書”一條後;“錢牧齋先生曰,余嘗謂自宋以來學杜詩者莫不善於黃魯直”、“杜詩別裁僞體親風雅”、“杜詩晴天養片雲”、“杜詩伯仲之間見伊呂”四條,因有“錢牧齋”、“錢虞山”字樣,撤出本並刪除,而將刊本卷二第三十六葉“京山郝仲輿”、“《名畫記》公孫大娘善舞西河劍器渾脫”、“《論語》夏禮吾能言”、“《樗齋漫錄》曰”、“學使謁文廟”、“鷓鴣之聲”六條移入,又移“乍覺生風喜雨涼”一條,已非原書之舊。***此翻刻在延本,其“懷德堂梓”之封面與在延本相似,然多脫文誤字,刻手亦劣,以卷一爲例:第十八葉七行“客見其誠,以情告”,“告”翻刻誤“先”;九行“此淮陰兒”,“淮”翻刻誤“惟”;二十一葉二行“獨憐青女自橫陳”,“憐”翻刻本缺;三行“元對羲皇以上人”之“上”字、第二十四葉“於論《西涯樂府》三致意焉”之“涯”字、第二十五葉後一行“以尚氣忤中貴”之“貴”字、第三十葉五行“因彙爲一集”之“爲”字、第四十五葉後一行“皆見聖人” 之“皆見聖”三字、後二行“而推其事勢所必至”之“事勢”二字、後八行“儻自反果無所枉”之“所”字、第四十六葉七行“固不異君子居安樂玩時也”之“子”字,後一行“占驗之法”之“占”字、第四十九葉四行“其序符乾一兌離三”之“二離”二字,在延本不缺,翻刻俱作墨釘。***鈐有“今關天彭之印”朱文方印。
清周亮工撰
因树屋书影十一卷
因樹屋書影十一卷
Yin Shu Wu Shu Ying Shi Yi Juan
首康熙六年姜承烈序,徐芳序,高阜序,杜漺序,黃虞稷序,雍正三年周在延重刻序
半葉九行,行十八字
子 部
白口
單魚尾
四周雙邊
四冊
子部
384
匡高16.8厘米,廣12.7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