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崇禎十一年(1638)楊鶚刻清乾隆二年(1737)印本

http://data.library.sh.cn/gj/resource/instance/mptub3zqy4ygquph an entity of type: Instance

明崇禎11年 
明崇禎十一年(1638)楊鶚刻清乾隆二年(1737)印本 
宋真德秀撰,明崇禎十一年(1638)楊鶚刻清乾隆二年(1737)印本,十冊。匡高20.8厘米,廣14厘米。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四周單邊,兼有四周雙邊,白口,單魚尾(黑白兼有)。首有朱印《恭鐫御製讀大學衍義詩》及《御製跋》,次爲明太宗文皇帝贊,次西山真文忠公像,次《大學衍義表並劄子》,次真德秀序,次崇禎乙亥魏呈潤序,次崇禎戊寅丁辛序,次前後刊閲姓氏,次目錄,卷末有裔孫憲時跋。卷端題“賜進士第知浦城縣事武陵楊鶚重刊,賜進士第知浦城縣事蘭陵丁辛重較,儒學署教諭事舉人朱朝熙、訓導林懋材、邑後學舉人張喬松、裔孫庠生文望督梓”。封面題“經筵御覽大學衍義”。***真德秀,字景元,一字希元,後更景希,號西山,建寧府浦城人。慶元五年進士,開禧元年中博學宏詞科。理宗時歷知泉州、福州,端平元年爲戶部尚書,改翰林學士、知制誥,次年拜參知政事,卒謚文忠。事蹟具《宋史?儒林傳》,所著有《真文忠公集》。***此書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四者爲綱,以明道術、辨人材、審治體、察民情、崇敬畏、戒逸欲、謹言行、正威儀、重妃匹、嚴內治、定國本、教戚屬爲目,弁以聖賢典訓,證以今古事跡,附以諸儒發明。其旨趣《四庫提要》闡述頗明。所以未及“治國平天下”者,真氏謂“四者之道得,則治國平天下於其中矣”。明丘濬不識真氏著書之意而續之,後人以爲有蛇足之嫌。***按此書各朝屢加刊刻,明本即有十數種之多。楊刻初印本較爲難得,所見大都爲清代後印本,且有補版。此本首《恭鐫御製讀大學衍義詩》、《御製跋》及封面皆係重刻,真西山序第三至六葉亦係補版。據上海圖書館藏另一後印本,《恭鐫御製讀大學衍義詩》後刻有“乾隆二年□月□日”,則此本係乾隆二年所印。再後印本則魏呈潤序末葉、真西山序首葉及真憲時跋第三葉又曾補版,各卷內補版亦所在多有。***鈐有“浦城蔡錫侯位三氏珍藏”朱文方、“今關天彭之印”朱文方、“天彭”朱文方印。 
宋真德秀撰 
大学衍义四十三卷 
大學衍義四十三卷 
Da Xue Yan Yi Si Shi San Juan 
首有朱印《恭鐫御製讀大學衍義詩》及《御製跋》,次爲明太宗文皇帝贊,次西山真文忠公像,次《大學衍義表並劄子》,次真德秀序,次崇禎乙亥魏呈潤序,次崇禎戊寅丁辛序 
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 
子 部 
白口 
單魚尾(黑白兼有) 
四周單邊,兼有四周雙邊 
十冊 
子部 
278 
匡高20.8厘米,廣14厘米 

blank nodes

data from the linked data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