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萬曆五年(1577)陳堂、胡秉性刻本
http://data.library.sh.cn/gj/resource/instance/pozpawutqbndtzfd an entity of type: Instance
刻工有:郭奇、劉卞、劉義、黃朝、黃幹、吳廷、鄧欽、戴谷、郭才、易正文、蔣寅、吳科、溫志、胡存、鄧秦、溫志明、易先、易銑、裴龍、晏述、胡機、楊玉、黃友仁、戴訓、易茲、劉見、蔣應寅、王武、林時、李坤、王文、胡斈、羅六、李淮、劉士、楊玉、劉逵、楊育、馮玉、吳金、黃茂元、柴福、吳序、朱桂、易玄、裴時、付汝先、戴□、葛□、王武、戴穟、方甫、黃昱、黃里、大谷、付機、劉受、王東、付高、郭叨、楊文炳、裴魁、洪平、劉壽、鄧洪、洪侖、朱貴、郭仁
明萬曆5年
明萬曆五年(1577)陳堂、胡秉性刻本
明何景明撰,明萬曆五年(1577)陳堂、胡秉性刻本,八冊。匡高18.5厘米,廣13厘米。半葉十行,行二十字,四周單邊,白口,單魚尾,版心下鐫刻工、字數。刻工有:郭奇、劉卞、劉義、黃朝、黃幹、吳廷、鄧欽、戴谷、郭才、易正文、蔣寅、吳科、溫志、胡存、鄧秦、溫志明、易先、易銑、裴龍、晏述、胡機、楊玉、黃友仁、戴訓、易茲、劉見、蔣應寅、王武、林時、李坤、王文、胡斈、羅六、李淮、劉士、楊玉、劉逵、楊育、馮玉、吳金、黃茂元、柴福、吳序、朱桂、易玄、裴時、付汝先、戴□、葛□、王武、戴穟、方甫、黃昱、黃里、大谷、付機、劉受、王東、付高、郭叨、楊文炳、裴魁、洪平、劉壽、鄧洪、洪侖、朱貴、郭仁。前有嘉靖十年王廷相序、嘉靖三年唐龍及康海序。此本缺附錄一卷,及萬曆五年周子義跋。***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號大復,信陽人。弘治壬戌進士。授中書舍人。正德初,劉瑾專權,謝病歸。瑾敗復出,官至陜西提學副使。與李夢陽倡爲復古之學,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天下修辭之士翕然從之,文體爲之一變。然兩人天分各殊,取徑稍異,論詩每相牴牾。《四庫提要》云“平心而論,摹擬蹊徑,二人之所短略同。至夢陽雄邁之氣與景明諧雅之音,亦各有所長,正不妨離之雙美,不必更分左右袒也”。《明史》入《文苑傳》。所著又有《雍大記》、《四箴雜言》等。***按景明別集流傳最早者爲《何氏集》二十六卷,有嘉靖義陽書院刻本與野竹齋本。義陽即河南信陽,此本卷端題“奉直大夫知信陽州桂林任良榦校”(後印本此題剜去),版心下刻“義陽書院”及刻工名。前有嘉靖十年王廷相序,謂辭賦三卷、四言古詩一卷、樂府二卷、使集二卷、家集五卷、京集七卷、秦集一卷、內篇一卷、外篇四卷,適與此書相符,並謂“斯集棗行久矣,尚未託有序列”。廷相又稱“別論若干卷,刻在潞州”,未見傳本。今福建省圖書館藏有《大復遺稿》一卷、《新論》一卷、附錄一卷,題“明嘉靖任良榦刻本”,當爲任氏於此書後別刻單行者。野竹齋本內容、版式行款與義陽書院本相同,似據義陽書院本翻刻而非刻於其前。然所見上海圖書館藏本有嘉靖三年唐龍序而無王廷相序,唐序未言及刻書事,並非專爲野竹齋本而撰,惟不知其來歷耳。之後則有嘉靖三十四年袁璨刻本《大復集》三十七卷附錄一卷。璨乃景明婿,其與景明子立增補重編,類次與原本稍異,凡原本所有者皆一一注明,有王廷相、唐龍、康海序及嘉靖乙卯知信陽州事鄒察跋,則此本亦刻於信陽。康海序撰於嘉靖三年,謂“仲默既卒,又三年,予次第其文爲若干卷,首賦,次詩,次文,皆隨體區裁,因製列卷,題曰《何仲默集》,錄存家笥,以待後來”。今康氏所輯亦未見傳本,不知杭州大學圖書館及臺灣中央圖書館所藏明嘉靖費槃刻《何仲默集》十卷本與康氏輯本有無淵源。而世間最爲通行者即此本,《明代版本圖錄初編》著錄“嘉靖十年義陽書院刻本”者實亦爲此萬曆本。又有一明萬曆刻本,版式行款與萬曆五年本同,字體相近,版心無刻工字數,也無萬曆五年周子義跋,且將王廷相序之年代刻成嘉靖十六年;而此本又有修補後印本,將王廷相、唐龍、康海、王世貞諸序以行草書體重刻,或以爲又一明刻,其實非也。
明何景明撰
何大复先生集三十八卷附录一卷
何大復先生集三十八卷附錄一卷
He Da Fu Xian Sheng Ji San Shi Ba Juan Fu Lu Yi Juan
前有嘉靖十年王廷相序、嘉靖三年唐龍及康海序
半葉十行,行二十字
集 部
白口
單魚尾
四周單邊
八冊
集部
622
匡高18.5厘米,廣13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