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六年季氏靜思堂刻本
http://data.library.sh.cn/gj/resource/instance/tqqsysl306tup162 an entity of type: Instance
清康熙6年
清康熙六年季氏靜思堂刻本
唐杜甫撰,清錢謙益箋注,年譜一卷,諸家詩話一卷,唱酬題詠附錄一卷,附錄一卷,清康熙六年季氏靜思堂刻本,八冊。匡高17.6厘米,廣13厘米。半葉十一行,行二十字,四周雙邊,黑口,雙魚尾。卷端題“虞山蒙叟錢謙益箋註”,封面題“錢牧齋先生箋註杜工部集/季滄葦先生校閱/靜思堂藏板”。首康熙六年(1667)季振宜序,次錢氏自序,各卷末有錢曾等校字字樣,二十卷末鐫有“錢遵王、季滄葦校”一行。***牧齋箋註杜詩,年四五十即隨筆記錄,年八十始成書。得疾著床,猶以杜詩某章某句尚有異義,口占析之,以屬族孫遵王,遵王執筆而錄。成書而後,又增千百條。牧齋卒,遵王補箋注之所未具,裝合輻湊,眉目井然。康熙六年(1667)夏,季滄葦延遵王渡江,商量雕刻,遵王又矻矻數月,而後付梓人以傳。***先是,朱鶴齡得蔡夢弼本杜詩。薈萃群書,參伍衆說,著《杜詩輯注》。出以就正於牧齋,牧齋遂檢所箋吳若本及九家注,命之合鈔。康熙元年(1662),朱氏錄呈求益,牧齋謂所見頗有異同,遂兩書各行。蓋二人旨趣不同,牧齋專徵李唐故實,暗指明季時事,意在以詩證史;朱注徵引仿李善《文選》體,旨在糾前注之繆。朱注因有摘錄錢氏語,乾隆後與錢書均列爲禁燬書。
唐杜甫撰
清錢謙益箋注
杜工部集二十卷
杜工部集二十卷
Du Gong Bu Ji Er Shi Juan
首康熙六年(1667)季振宜序,次錢氏自序
半葉十一行,行二十字
集 部
黑口
雙魚尾
四周雙邊
八冊
集部
560
匡高17.6厘米,廣13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