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崇禎毛氏汲古閣刻清康熙間重修本
http://data.library.sh.cn/gj/resource/instance/uya6e8pphq762sho an entity of type: Instance
明崇禎
明崇禎毛氏汲古閣刻清康熙間重修本
宋陸游撰,附音釋一卷,元戚光撰,明崇禎毛氏汲古閣刻清康熙間重修本,六冊。匡高18.5厘米,廣13.3厘米。半葉八行,行十八字,左右雙邊,白口,版心下鐫“汲古閣”三字。卷端題“宋陸游務觀”。首元趙世延序,次目錄,次音釋。***此書卷末有毛晉識語云“是書凡馬令、胡恢、陸游三本,先輩云,馬、胡詮次,識力相似,而陸獨遒邁,得史遷家法。今馬本盛行,胡本不傳,放翁書一十八卷僅見於鹽官胡孝轅《秘冊彙函》中,又半燼於武林之火。庚午(1630)夏仲,購其焚餘板一百有奇,斷蝕不能讀,因簡家藏鈔本訂正附梓於《全集》《逸稿》之末”。知其係以《秘冊彙函》焚餘板及毛氏家藏鈔本付梓,收入《陸放翁全集》,其刻年不早於崇禎三年。所見有初印本、重修本、翻刻本三種印本:***甲,初印本。今藏中國國家圖書館,有清陸貽典、黃丕烈校,陸貽典題記云“遵王抄本校一過,甲寅(1674)九月七日,覿庵記”。按貽典(1617-1686),字敕先,號覿庵,常熟人,諸生。葉昌熾《藏書紀事詩》稱其“新城令君之才子,汲古季子(毛扆)之婦翁,東澗老人(錢謙益)之高足,其友則大馮小馮”。汲古閣刻《樂府詩集》初印本錯訛甚多,毛扆重修本亦頗賴陸貽典校正。此本文字訛誤觸目皆是,十八卷中陸校誤字合計竟達二百四十餘處,其中大部分於重修本中已改正。今列第七卷初印本、陸校、重修本文字異同如下表:***卷 葉 行 初印本 陸貽典校 重修本***七 二 前五 從劉信平處州 虔 從劉信平虔州***七 三 後二 大理院 文 文理院***七 三 後七 今人比朕六國愚主 又 今又比朕六國愚主***七 五 前二 體貌皆厚 加 體貌皆厚***七 五 前八 元宗覺之亦寢薄 遇 元宗遇之亦寢薄***七 九 前八 口書筆不停 占 口占筆不停***七 九 後八 賜宴保殿 便 賜宴便殿***七 十 前六 肯使二子仕乎 盍 肯使二子仕乎***七 十一 前四 彬先歲嘗策杖郊原 晚 彬先歲嘗策杖郊原***七 十二 前二 鄉人同會集 有 鄉人有會集***七 十二 前二 曙不行召而至 待 曙不待召而至***七 十四 後五 而晚略跌宕 脱 而脱略跌宕***此外,初印本尚有四段脫文,重修本不脫,《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卷十“載記類”已據重修本補錄,兹不贅。***乙,重修本。陸貽典校字此本大多已修板,剜改之痕猶可見,然間有未采陸校者(如卷七第五葉“體貌皆厚”、卷七第十葉“肯使二子仕乎”二條)。此本印刷時間當不早於陸氏題記之康熙十三年,而校正之功首推陸氏。是爲通行本,《四庫全書》“載記類”所收錄者即此本。***按以上二本文字之違異,或以爲係初刻與重刻之别,如顧廣圻《思適齋書跋》云:“汲古閣初刻陸氏《南唐書》舛誤特甚,此再刻者,已多所改正。”而黃丕烈《蕘圃藏書題識》云“惟是澗薲(顧廣圻)所云汲古閣有初刻、再刻之别,今合兩本觀之,蓋同是一板,‘初刻’者未修,‘再刻’者已修也。特‘初刻’中反有一二佳字合於鈔本,‘再刻’反改去,或以修致誤耳”。今核以臺灣中央圖書館藏顧跋原本,可知黃是而顧非。***丙,翻刻本。行款版式均同原刻本,版心下亦鐫有“汲古閣”三字,十八卷,無戚光《音釋》。此本刻手較原本拙劣,然初印本之脱文一千二百四十餘字已悉爲補入,陸校誤字大多已改,惟每卷有誤刻字及缺字(墨釘■)。***本館藏本爲重修者,末附《家世舊聞》、《齋居紀事》兩種。***鈐有“天彭”朱文方印。&&重修本
宋陸游撰
元戚光撰
南唐书十八卷
南唐書十八卷
Nan Tang Shu Shi Ba Juan
首元趙世延序
半葉八行,行十八字
史 部
白口
左右雙邊
六冊
史部
106
匡高18.5厘米,廣13.3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