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間鄭氏二老閣刻本
http://data.library.sh.cn/gj/resource/instance/yf5t2g6q27i6h3qf an entity of type: Instance
清乾隆間
清乾隆間鄭氏二老閣刻本
明黃宗羲撰,清乾隆間鄭氏二老閣刻本,二冊。匡高18.7厘米,廣13.2厘米。半葉十行,行二十字,四周單邊,黑口,雙魚尾。卷端題“後學鄭性訂,大節校”。***黃宗羲(1610-1695),字太沖,號南雷,晚號梨洲老人,餘姚人。受業於劉宗周,尤深史學。曾率里中子弟從監國魯王抗清,康熙間舉鴻博、薦修《明史》,皆力辭。所著有《南雷文約》、《南雷文定》、《南雷詩歷》、《行朝錄》、《宋元學案》、《明儒學案》等,輯有《明文海》等。***宗羲於《明夷待訪錄》提出官田均分於民、統一貨幣、“工商皆本”等主張,對封建君主專制多所抨擊,影嚮所及,清末維新之士奉爲先導。《思舊錄》爲其追懷朋舊、雜錄見聞之作,起自劉宗周,迄於釋本晳,凡百餘人,全祖望稱其“百年閲歷,取精多而用物宏,於此約略見之”。***鄭性(1665-1743),字義門,號南谿,自署五岳游人。師承宗羲,築二老閣,祀其祖及宗羲,並先後校刻《明儒學案》、《南雷文約》。按清季黃氏族孫承乙五桂樓,曾據鄭氏二老閣刻本重爲校梓《待訪》、《思舊》兩錄(或謂刻於嘉慶,誤)。《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著錄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初刻本”《明夷待訪錄》,實與此本同版。其仿宋小字雖與明末清初刻書字體相若,然“玄”、“弘”字皆已缺筆避諱,編目者未察覺。***又按國圖藏有戴望校跋之清抄本《黃梨洲先生遺書二種》,即據此二老閣本傳抄,其《待訪錄》卷末之全祖望跋,乃後來所加。全氏謂《待訪錄》“原本不止於此,以多嫌諱弗盡出”,則於《思舊錄》亦可作如是觀。二老閣本《思舊錄》間有未刻(或剜板)之空白,如第十四葉上六、七兩行(“韓上柱”與“陳玄素”之間)、十七葉下前四行(“吳馡”與“梅朗”之間)、十八葉上六、七兩行(“梅朗”與“趙初”之間)、二十二葉下末行至二十三葉上首兩行(“黃端伯”與“徐汧”之間)、二十七葉上末行至下首行(“錢謙益”與“聞啓祥”之間)、三十五葉上三至六行(“張煌言”與“王正中”之間)、三十五葉下七行(“張岐然”與“江浩”之間。“江浩”條末行“其言有失倫者人皆笑之”數字似改刻)、三十六葉上末行至下首兩行(“許元溥”與“閻爾梅”之間)、三十九葉下首三行(“熊開元”與“弘儲”之間),此外尚有未刻之墨釘多處,當與文網禁燬相關。國圖藏抄本凡空白及墨釘之處,戴氏大都據“初刊本”抄補,可知宗羲二《錄》康熙間曾刻印,今雖亡佚,賴戴氏抄本可窺其面目,而二老閣本實非學者所云初刻之本。又書中“吳應箕”(即崇禎十一年與宗羲等作《留都防亂公揭》以攻阮大鋮者)條,戴望所補墨釘之文爲“分析《眉公秘笈》、《秘冊彙函》零星,以爲奇書”數字,知應箕好收書而失於考核,書賈欺之而不自知。是此本之缺文,或有爲友朋諱者,非盡出於文禍之因。
明黃宗羲撰
黃梨洲先生明夷待訪錄一卷思舊錄一卷
黄梨洲先生明夷待访录一卷思旧录一卷
Huang Li Zhou Xian Sheng Ming Yi Dai Fang Lu Yi Juan Si Jiu Lu Yi Juan
半葉十行,行二十字
子 部
黑口
雙魚尾
四周單邊
二冊
子部
284
匡高18.7厘米,廣13.2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