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刻五十二年(1713)增修本

http://data.library.sh.cn/gj/resource/instance/zfh5f12w2gefgayv an entity of type: Instance

清康熙42年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刻五十二年(1713)增修本 
清仇兆鰲撰,附首一卷,附編二卷,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刻五十二年(1713)增修本,二十四冊。匡高19.6厘米,廣13.5厘米。半葉十行,行二十二字,左右雙邊,黑口,單魚尾。卷端題“翰林院編修臣仇兆鰲輯注”,封面題“杜少陵全集箋注/進呈原本/史官仇兆鰲誦習”。首卷康熙三十二年(1693)上表,次康熙三十二年仇氏自序,次《舊唐書》本傳,次杜氏世系,次杜氏年譜,次杜詩凡例,次目錄,計二十五卷。附編二卷,上卷“諸家詠杜”,下卷“諸家論杜”。***仇兆鰲,字滄柱。鄞縣人。康熙二十四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官吏部侍郎。***此本序文撰寫於康熙三十二年,按上海圖書館藏有抄本《杜詩詳注》一部,全書二十四卷首一卷,黃綾書面,爲潘氏滂喜齋舊藏,相傳爲進呈前所錄副本,進呈表所題年月與刻本同,文字則頗有參商。刊本行世後又屢有增訂,故現存各印本亦有異同,如下表:*** 初刻本 增訂本甲 增訂本乙***封面 “史官仇兆鰲誦習,進呈本新鐫”,有“本文較正無訛,名注搜羅悉備,武林藏板”戳記。 “史官仇兆鰲誦習,進呈原本”,一本有“武林貢院前三餘堂發兌”戳記。 “史官仇兆鰲誦習,進呈原本”,一本有“七番修改,新增補註”戳記。***目錄末葉 卷二十五《宋濂杜詩舉隅序》後附《杜律重寶辯》,列二十六卷諸家論杜上、二十七卷諸家論杜下“嗣刻”。 卷二十五《宋濂杜詩舉隅序》後附《陸游東屯高齋記》、《陳文燭瀼西草堂記》、《左峴成都草堂記》,不列嗣刻二卷。 卷二十五《宋濂杜詩舉隅序》後附《陸游東屯高齋記》、《陳文燭瀼西草堂記》、《左峴成都草堂記》,後附附編上卷《諸家詠杜》、下卷《諸家論杜》。***卷二十三末葉 今按:宗文若卒於湖南,應有哭子詩,集中未曾見,亦黃氏意擬之詞耳。 較初刻本增刻“考《綿竹縣志》……此事有關少陵世系,今補錄於斯”一條。 較初刻本增加“考《綿竹縣志》……此事有關少陵世系,今補錄於斯”一條。***卷二十五末葉 《杜律重寶辯》後有“康熙四十二年春正月甬江後學仇兆鰲附記”一條。 無《杜律重寶辯》,增刻《陸游東屯高齋記》至《左峴成都草堂記》三條,末有“歲在甲申菊月兆鰲附記”一條,後無附二卷。 無《杜律重寶辯》,增刻《陸游東屯高齋記》至《左峴成都草堂記》三條,末有“歲在甲申菊月兆鰲附記”一條,後附二卷。***又中華書局整理本所據本第二十三卷末“此事有關少陵世系,今補錄於斯”後有“注杜始於己巳歲(1689),迨乙亥(1695)還鄉,數經考訂。癸未春日,刊本告竣。甲申(1704)冬,仍上金臺,復得數家新注,如前輩吳志伊、閻百史,年友張石虹,同鄉張爾可,各有發明。辛卯(1711)致政南歸,舟次輯成,聊補前書之疏略,時年七十有四矣”一條,所見本未有此條。參考下卷《諸家論杜》末“諸家論杜,已載各章之末,其統論綱領及連釋字句者,又附紀此編,庶廣前編所未備耳。癸巳歲,兆鰲記”一條,可知此書刊成於康熙四十二年,其後又不斷有所增訂,最晚爲康熙五十二年增刻本。所見一本有“七番修改,新增補註”戳記,雖未能一一寓目,然至少有四種初印、後印本。又見有芸生堂、大文堂兩家翻刻本,所據底本前二十五卷均爲初刻本。《四庫提要》著錄“內府藏本”,檢影印文淵閣本《四庫全書》,其底本爲上表中增訂本乙。本館藏亦爲增訂本乙。***鈐有“江紹銓印”白文方印。&&增修本 
清仇兆鰲撰 
杜诗详注二十五卷 
杜詩詳注二十五卷 
Du Shi Xiang Zhu Er Shi Wu Juan 
半葉十行,行二十二字 
集 部 
黑口 
單魚尾 
左右雙邊 
二十四冊 
集部 
561 
匡高19.6厘米,廣13.5厘米 

blank nodes

data from the linked data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