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不足齋

http://data.library.sh.cn/gj/entity/libliotheca/b4y7p3bexjuiccg5 an entity of type: Libliotheca

知不足齋 
清乾隆間詔修《四庫全書》,徵採天下遺書,時浙江進呈藏書爲全國之冠,其中僅鮑氏知不足齋所獻即達六二六種,爲浙江私家藏書獻書之首。 鮑廷博(1728—1814)字以文,號淥飲,祖居安徽歙縣邑西之長塘,故世稱長塘鮑氏。鮑廷博父親鮑思詡娶杭州顧氏爲妻,遂移家杭州,鮑思詡性嗜讀書,並略有藏書,鮑廷博又力購古人之書以歡其父。積久,所得之書益多且精,乃築室藏書,取《禮記》「學然後知不足」之義,顔其樓爲知不足齋。 鮑家經商,家饒財資,故於藏書、刻書均有足夠的經濟實力。鮑廷博數十年如一日,訪書不懈,名聲斐然,故當時近則嘉興、吳興,遠自大江南北有舊藏抄刻異本到杭州求售者,必先到鮑家讓其首先挑選。有時鮑廷博聞知外地有人售書,還會千方百計通過信函求購,如此所得珍秘善本甚多。鮑廷博又與趙氏小山堂、汪氏振綺堂、吳氏瓶花齋、孫氏壽松堂等藏書名家參合有無,互爲借抄。對那些家有先哲遺稿的,鮑廷博也總是設法抄録,每得一書,如獲至寳,歡喜若狂。長期的書香薰陶,使鮑廷博精於版本目録之學。翁廣平《鮑淥飲傳》曾稱贊鮑廷博「生平酷嗜書籍,每一過目,即能記其某卷某葉某譌字。有持書來問者,不待翻閲,見其板口,即曰此某氏板,某卷刊譌若干字,案之歷歷不爽」。故洪亮吉把他和黃丕烈同列爲「鑒賞家」。 鮑氏知不足齋藏書多宋元善本,但鮑廷博從不自秘,祇要有人假借,總是盡量滿足別人的需求,甚至常常把秘本異籍舉以爲贈,故鮑廷博藏書在生前已流出不少。乾隆間修《四庫全書》,鮑廷博命其子鮑士恭進呈家藏六二六種,其中《四庫全書》著録二五〇種,存目一二九種,爲此得到朝廷《古今圖書集成》一部的奬勵。乾隆三十九年五月十四日「上諭」説:「今閲進到各家書目,其最多者爲浙江之鮑士恭、范懋柱、汪啓淑,兩淮之馬裕四家。爲數五六七百種,皆其累世弆藏,子孫克守其業,甚可嘉尚。」在發還給鮑家的書中,乾隆還專門題詩作爲鼓勵。如所還的《唐闕史》上所題詩爲: 知不足齋奚不足?渴於書籍是賢乎; 長編大部都庋閣,小説卮言亦入櫥。 鮑廷博藏書特別值得稱贊之處是他的「以散爲聚」的藏書思想,所謂「以散爲聚」主要表現爲以刻書的方法把書存之於世。鮑廷博嘗取家藏珍籍二百餘種,刊爲《知不足齋叢書》二十七集,爲我國古代著名大型叢書之一。趙懷玉《知不足齋叢書序》曾引鮑廷博之語:「物無聚而不散,吾將以散爲聚耳。金玉璣貝,世之所重,然地不愛寳,耗則復生。至於書,則作者之精神性命託焉。著古昔之睧睧,傳千里之忞忞者甚偉也。書愈少則傳愈難,設不廣爲之所,古人幾微之緒,不將自我而絶乎?乞火莫若取燧,寄汲莫若鑿井。懼其書之不能久聚,莫若及吾身而善散之也。」後人有《續知不足齋叢書》、《仿知不足齋叢書》、《後知不足齋叢書》,均是在鮑廷博《知不足齋叢書》的影響下編刊而成的,正是應了鮑廷博的這段話。鮑廷博的《知不足齋叢書》影響之大,連皇帝都知道。嘉慶十八年(1813)方受疇任浙江巡撫時,還奉旨特意前來詢問鮑氏《叢書》刻了多少,及方受疇以《叢書》第二十六集進呈,得奉「上諭」:「鮑廷博年踰八旬,好古積學,老而不倦。著加恩賞給舉人,俾其世衍書香,廣刊秘籍。」一時傳爲盛事。其實,我們今天盡人皆知的《聊齋志異》也正是由鮑廷博於乾隆三十一年(1766)刊刻後才得以廣爲流傳的。盧文弨《徵刻古今名人著作疏》評論鮑廷博刻書説:「吾友鮑君以文者,生而篤好書籍,於人世一切富貴利達之足以艷人者,舉無所槩於中,而惟文史是耽。所藏弆多善本,並有人間所未盡見者。進之秘省之外,復不私以爲枕秘,而欲公之。晨書暝寫,句核字讎,廼始付之梓人氏。棗梨既精,剞劂亦良,以是毀其家,不卹也。」可見對鮑廷博評價之高。 道光、咸豐年間,鮑氏之書全部散出,多入杭州勞氏丹鉛精舍和湖州陸氏皕宋樓。 

data from the linked data cloud